悠一出門的頻率比我想象中的要高。他不在的時候,時不時上門打理這座洋房的幫傭以及一絲不苟的老管家仍是照常工作。他們從來不說話,做完當天的事情後,就消失不見。最終我在一本剪貼冊裡見到了這些定時消失的人,才知道原來如果悠一不在,那麼這棟房子裡其實一直只有我一人。——幫傭保姆和管家,不過是紙人罷了。
空空的屋子漸漸適應以後,說真的也沒什麼可怕。唯一令我恐懼的就是悠一離開家以後,那些時不時來找的電話。——之所以說“來找”,是因為我不知道那些電話到底是要找我還是找他。
經常是那一句“喂,我找藤堂。”難道就不能講清楚,是找藤堂悠一還是藤堂優一?——其實我也知道,就算對方說了也沒用。很多種語言裡面“悠一”和“優一”的發音偏偏是一樣的。
不過這都無所謂。因為不管對方找誰,我都會推辭說“不在”。——悠一說得不錯,畢竟會打電話的,可不僅僅是活著的東西而已。
尤其是在這座房子裡,到處充滿了不祥。與其說充滿,倒不如說,這座屋子的本身就是一個不祥。
“打出去的電話,真的都通向了正確的地方嗎?電話那頭的接聽者真的就是你要找的人嗎?”——在這有著無數個交疊的可能性的世界裡,你以為,“你”真的是獨一無二的嗎?
悠一如此解釋說。
“我們瞭解的世界,只不過是我們所能夠‘看到的、聽到的和觸控到的’而已。然而這遠遠不是它的全部。——世界是無數個一模一樣的空間和時間重疊在一起,每一個‘世界’都有著自己的座標系,然後又向無數個不同的方向無盡延伸。”——所有的世界就這樣不斷地交錯、平行、移動,之後又再次平行。那些交錯的可能性,是隨時都發生著的。
“簡單來說就是,在這座房子裡,同一時間存在著無數個你,然而你和你們都不曾碰面。你也許看到我正在客廳吃早餐,但其實我正在房間睡覺。”
本來我薄弱的邏輯是無法理解悠一對空間和時間所做出的分析的,可是我細心下來,就發現,其實世界真的穿梭在這種不平衡的交疊之中。特別是電話之類的東西,最容易穿破這種時空之間的穩定,進入到它不該到的地方。
“你其實無法確認電話那頭的人到底是‘認識你的人’還是‘認識另一個你的人’。”
悠一如是說。
前些天我還因為無聊,在房間裡用手機撥打這座房子裡的電話。——電話通了。
然後電話被接起,聽到一個女孩的聲音。
“喂?你好,我是藤堂。”
問題是……那個聲音竟然是我。
這是一棟有二層樓的洋房,按照常理,我打出去的這通電話應該在樓下響起,可是我聽得很清楚,它根本就沒有響;就算它響過了吧,這時房子裡除了我就再沒有其他人了,是誰接的電話?撇開這些不談,就算有人接了吧!——可是我本人就在這裡,接起這個電話的人,怎麼會是我呢?!
——我到底把這個電話打到了哪裡?
我匆匆對著手機說了一句“對不起,打錯了。”就迅速結束通話,然後關掉手機。
就在這時,樓下的電話卻意外地響了起來。
屋裡的確只有我一個人,於是我只好跑下樓,接起了電話:“喂?你好,我是藤堂。”
電話那頭的人久久沒有說話。
過了不知多長時間,才聽到一個聲音飛快地說了一句:“對不起,打錯了。”
然後電話結束通話。
——雖然只有一句,但我還是聽出來了:那是我的聲音。
我握著話筒,聽著電話裡的一通忙音,愣愣地站在那裡。——電話上面的來電顯示,赫然顯示的是我的手機號碼……
現在打來電話的又是誰?
我的手機明明在我的手裡,而我,就在這裡。
正文 擁擠
悠一大概和我一樣討厭嘈雜。
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的住宅買在了市郊。我住在這個二層洋房裡,並不需要那種叫做電梯的東西。
也就是說,我見到“電梯”的次數真的屈指可數,但這樣東西在我的印象裡總是唯恐避之不及,難以說清道理。幼年時曾在電視上雜誌圖片上看過,一般的生活小區或商業建築配置的電梯,包括我現在所就讀的學校也有,就是最常見的、封閉式的、四面都是金屬、頂燈壞掉之後就只剩下一排按鈕幽幽發亮的那種。
昨天是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