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以鼓舞軍隊計程車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不僅斯大林重視閱兵,盟軍統帥如艾森豪威爾、丘吉爾、戴高樂等,對閱兵也都很重視,經常舉行各種盛大的閱兵活動。莫斯科紅場閱兵,只不過是二戰期間的一朵奇葩罷了。
中國閱兵的歷史更是年深月久,說來話長了。
相傳4000多年前,中國北方的華夏部落首領夏禹,曾在現今河南嵩縣境內的塗山與南方各部落首領會盟。會上,眾多士兵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邊歌邊舞,以表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這種儀式,就是閱兵的萌芽。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規模閱兵活動起源於周武王。公元前21世紀,周武王伐紂時,曾在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舉行了盛大的閱兵活動,會合八百諸侯,共同###殷紂王。兩年之後,周武王再次在孟津舉行大規模的閱兵活動,同時宣稱伐紂,要替天行道。武王親率西周大軍,東渡孟津,與商朝軍隊決戰於牧野,重挫殷紂王主力部隊,從而奠定了西周立國的基礎。
春秋時期,中國就有“觀兵以威諸侯”的明確文字記載。“觀兵”就是閱兵,內容多為檢查戰車或戰陣的演練,以鼓舞士氣,勢在必勝。比如《春秋桓公六年》上說:“秋八月,壬午,大閱。”《轂梁傳桓公六年》進而曰:“大閱者何?閱兵車也。”西安發掘出土的秦陵兵馬俑2號坑,共有戰車89輛、戰馬400餘匹、近千人參加。戰車轔轔,戰馬蕭蕭,這陣式是何等的壯觀!
引言(3)
秦漢以後,閱兵活動已趨於經常化,且越來越正規、越來越壯觀,文字記載也越來越詳盡。唐朝的薛存誠《觀南郊回仗》詩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宋朝宰相王安石在《射亭》中這樣寫道:“因射構茲亭,序賢仍閱兵。”南宋詞人辛棄疾在《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中回首當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從這些文學作品裡,我們不是可以遙想唐宋軍隊閱兵時壯觀情景麼?可見,這時的唐朝和宋朝都已經把閱兵作為重要的訓練形式,在冬、春兩季擺兵佈陣,炫耀武力。公元974年,宋太祖趙匡胤就曾連續7次檢閱水軍,以壯水師士氣。
明朝,閱兵已步入正軌。每年年底一次考閱,三年一次大閱。明太祖朱元璋認為,閱兵能起到整飭訓練、鼓舞士氣、提高戰鬥力的效果。所以,他一面派遣心腹大將奔赴各地督導練兵、校閱軍隊,一面輪番調動京師駐軍,親自檢驗軍隊的訓練質量,獎勵賢能,懲處怠惰。明成祖朱棣曾5次遠征漠北,每次出征前都要親自檢閱軍隊,激民心,鼓士氣,壯軍威。
閱兵作為一種軍事儀式、一種正規的訓練制度,是從清代開始的。清朝規定,皇帝三年一“大閱”,整飭軍紀,檢驗訓練成果。皇太極曾於瀋陽北郊、乾隆曾於北京南苑等處“大閱”過八旗精兵。宮廷畫師金昆領銜作《大閱圖》四卷,記錄了乾隆四年(1739年)11月檢閱八旗兵的空前盛況。除皇帝親自閱兵外,清朝還形成了欽派檢閱、本省檢閱、本軍檢閱等3種閱兵方式,內容涉及“軍容、軍技、軍學、軍器、軍陣、軍律、軍壘各項”。
到了晚清,對海軍的閱兵也已成規模,“每愈三年,由總理大臣、海軍事務衙門醇親王大臣,請旨特派大臣,會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閱一次。”清朝海軍艦船的噸位曾達到亞洲第一,在世界上也是名居前位的,戰艦如雲,威風八面,可最後還是兵敗甲午,沒能守住大清的海疆。看來,這閱兵制度與訓練質量也不一定成正比,國力落後自然改變不了捱打受侮的命運。
總而言之,閱兵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不僅是古今中外一種隆重的軍事儀式,而且還是體現一個國家的國威、一支軍隊的軍威、一個民族的浩然正氣的重要形式。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來重視閱兵。在戰爭年代,儘管條件差,戰事頻繁,但部隊在出徵或重大戰役前後或重要###時,都曾舉行過閱兵,極大地振奮了部隊計程車氣,增強了克敵制勝的信心。
1931年11月7日,毛澤東、朱德等在江西瑞金檢閱過紅軍部隊代表及赤衛隊代表,以慶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4年8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在江西瑞金縣大(埔)橋的紅場上,舉行了規模盛大的“八一”閱兵。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參加了這次閱兵活動。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引言(4)
1944年11月1日,八路軍第359旅奉命遠征湘粵邊。出發前,毛澤東、朱德等在延安機場檢閱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