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郭嵩燾認為不到非不得已,不應輕言開戰。沙俄不是阿古柏,一旦戰事爆發,費財費力,曠日持久,恐難預料。何況,以目前大清帝國的實力,未必能和沙俄抗衡,一旦戰敗,恐怕要喪失更多的領土,倒不如先用外交手段,酌情而定。
歷史證明,郭嵩燾的意見是明智的,十多年後,大清帝國連日本都搞不過,如果此時真和老毛子乾的話,結果會怎麼樣,還真不好說。後來清廷便在郭嵩燾的建議下,改派當時已經出使英法的曾紀澤前往俄國,負責伊犁改約談判事宜。
曾紀澤,字劼剛,曾國藩的長子,世襲一等侯,少負俊才,在京城常與在華西方傳教士和外交官交遊,喜好洋務,是晚清相當出色的外交官。1878年,曾紀澤派充出使英國及法國大臣,在英辦理訂造船炮事宜(為北洋艦隊訂造“致遠”和“靖遠”兩艦)。受命後,曾紀澤又兼任了出使俄國大臣,前往聖彼得堡談判改訂條約。
出發前,曾紀澤認為,“伊犁一案,大端有三:曰分界,曰通商,曰償款。籌辦之法,亦有三:曰戰,曰守,曰和”。按照西洋定約之例,分界是常守不渝的,而通商則可以隨時修改,再者,俄國人聲稱自己是“代守伊犁”,因此,曾紀澤定下的戰略是:在邊界問題上寸步不讓,在貿易問題上討價還價,在賠款問題上可以商量。
曾紀澤到達俄國的時候,俄國已經派遣使臣布策前來催促條約簽字。曾紀澤得知後便要求俄國外交部令布策折回,對伊犁問題重新談判。在曾紀澤的堅持下,俄國代理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