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一講起淘糞來,那些美國學生就沒有辦法挑戰了。講淘糞比講儒學更讓我為我們這個民族和文明自豪。我問學生:在工業化以前,你們西方的土地能養多少人?我們中國的土地能養多少人?17、18世紀英格蘭的農業革命,被歷史書吹得神乎其神。但宋代江南的畝產如果按卡路里含量計,比中世紀英格蘭的畝產高了幾乎三倍。即使比起所謂“農業革命”後的英格蘭,也快高出30%。法國年鑑學派的掌門人布羅代爾對亞洲特別是江南的稻米經濟大為驚歎:“稻田就是工廠!”因為在歐洲中世紀,一塊地種了一年就得拋荒休耕,以恢復地力,否則怕是連種子也收不回來。而亞洲的稻田則全然不同。他引述歐洲傳教士的話:這裡不僅每一寸地都被耕種,而且一塊地一年種兩季!
這樣狠地使用土地,怎麼就不怕地力衰竭呢?關鍵還在於用糞。中國自古便有“惜糞如金”的話。翻開《杭州府志》就知道,在杭州經營糞業的公司叫“金汁行”,淘糞的規矩很多,各家競爭必須信守條例。在北京,1949年以前城門外佈滿了糞廠。市內各區的糞成色不一,富人因為飲食考究、蛋白質攝入量大,進而糞中油水大,其糞便價值高,被有勢力的大糞場所壟斷。日本的情況也大同小異。江戶時代作家馬琴的日記中記載,他一家七口(五個大人兩個小孩),所產之糞被一家農民包下來,定時前來淘糞不說,而且每年一個大人的糞價值五十個茄子,逢年過節外加若干新鮮蔬菜。江戶的房租,則會隨著房客的增多而下降,就是因為房客產糞。這也恰恰證明了中國“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古訓。
我並不是說西方沒有淘糞術,但遠不如中國或者東亞社會這樣複雜精到。大糞對於當時的農業,如同石油對於今日之工業,乃能源之命脈,學問大得很。當時中國和日本人口之密集,是歐洲不可想象的。我們不妨想想:那時沒有自來水、沒有抽水馬桶,這麼多密集的人口,衛生如何維持?看看當今世界,世界人口死亡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缺乏乾淨的飲水。可是,如清人包士臣所描述,南方人清理糞便及時,修建糞池,環境就比較乾淨。這一點後來在20世紀初也被日本的調查人員所證明。最有戲劇性的例子還是發生在日本。19世紀70年代,雄心勃勃的明治政府要把新都東京建設成世界一流城市,希望模仿倫敦這一帝國之都,修建自來水金屬管道系統,並以重金請來了設計倫敦系統的著名工程師。先測試了東京所用的傳統竹筒供水管中的水質,然後告訴日本人:“你們的水比倫敦的還乾淨,要倫敦的系統有何用?”這一驚人現象背後的關鍵,還在於日本人如同中國人一樣惜糞,清理迅速,很少有環境汙染。只是明治時代對西方崇拜過分,對自己的國學有所疏忽。
如上所述,淘糞是東亞乃至中華文明之基石。沒有這種獨特的淘糞產業和技術,中國就不可能有這麼高的糧食產量,不可能養活這麼多的人口,自然也不可能有從宋到清的經濟繁榮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如今我們有季羨林先生這樣的國寶,因為他精通吐火羅文等,有人說他是國學大師,我也完全擁護。但是,淘糞難道不和中華文明關係更大?淘糞當然是國學,而且值得申遺。和我們能競爭的,也就是日本等幾個東亞國家而已。另外,在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的今日,糞學更有現實意義。糞不僅可以作為再生的肥料,而且也是再生能源。如今世界人口飲食中蛋白質攝入量奇大,糞的價值也就更高,可惜卻被白白棄置。無怪乎在加拿大教書的Vacl* Smil教授靠研究大糞而著作等身,而且建立了廣泛而崇高的國際聲譽。他研究的重點地區就是中國。他一再呼籲,如今世界最大的資源浪費之一,就是對大糞的浪費。可見,這種國學,我們不研究,人家會如獲至寶地拿過去研究。難道這樣的學問,不值得大學生問津嗎?難道這樣的行業,有點文化的人就不能沾嗎?
討論班:大學的教學與文化(1)
我在北大讀了四年書,一堂討論班也沒有上過。從來沒有一位老師上課時突然轉向我說:“薛湧,你能和我們分享一下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嗎?”沒有討論班,是北大教育的最大缺失之一,其後果也非常嚴重。
英語危機,還是教學危機?
幾年前,一些關於麥肯錫(McKinsey)報告的文章在網上流行。主要內容是說,中國大學生英語不行,比不過印度學生。中國這幾年每年的大學畢業生雖然在300萬以上,但是能夠勝任外企工作的只有十分之一,而印度則有四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可以勝任。
麥肯錫是一個獨立的國際經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