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如果有淘糞和高爾夫作為選擇的話,還是淘糞去為好。至少我自己會這麼做。

附錄:大學生,請先淘糞再打高爾夫!

最近,媒體簡直為大學生應招淘糞的工作而炸了鍋。什麼侮辱大學生呀、斯文掃地呀之類的議論不絕於耳。其實,大學生淘糞和前不久的所謂碩士生殺豬等,全是評論者的誤會。人家企業招的是管理人才,或者說是“白領”。只不過企業要求這些“白領”從基層的實踐起步而已。媒體和各種專家對此的誤讀本身,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中國的一些企業,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比較先進的經營理念,知道什麼是培養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徑;第二,整個社會的觀念結構,特別是大學的教育理念,則跟不上這些在市場經濟的第一線衝殺的企業,還停留在士大夫文化酸腐的觀念結構之中。

我們不妨從第二點講起,因為傳統觀念確實是媒體為正當的現代經營管理而大驚小怪的緣由。在當今中國教育體制所灌輸的價值觀念下,淘糞和殺豬一樣,都是君子不為的賤業。大學生、研究生從事此業,自然會引起哀嘆甚至公憤。但時代畢竟不同了。我勸大學生還是積極應徵“淘糞”的工作。最直接的理由是錢多,十萬年薪是大部分大學畢業生掙不到的。不過這倒在其次。更深刻的理由是:這類基層的工作,乃是年輕人事業起步之正道。經過淘糞鍛鍊的大學生,日後成才率怕是高於自己的同儕。新一代人應該率先突破傳統觀念。

既然談傳統,就不妨先隨手舉兩個歷史上的例子。大家知道,明清兩代是中國科舉制度的頂峰。稍微有條件的家庭都要供孩子考科舉,就像現在大家都督促孩子考大學一樣。結果社會上遍地是舉子。這就是我們繼承的傳統。有人估計,當時的“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大致維持在50萬之眾的水平上,恐怕比現在的大學生還要“精英”多了。有此資格,就可以在政府中登記,算是進入了士大夫階層,在地方上受到尊重不說,亦有各種特權,如免除徭役,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等等。換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幹部編制了。想想看,明清兩朝每代人中都大致有50萬秀才,幾百年、十幾代下來,大致也是快千萬人了。這些人成就了什麼呢?當時帝國行政最低一級大致是縣,全國就兩千多個縣,一個縣就一個縣令。可見一個七品芝麻官也要擠破門,其他位置更少了。秀才不過是一種身份,並不具備當官的資格。要想當官,必須成為舉人才行,而且即使是舉人,飯碗也沒有保證。那麼,當官的那些“精英的精英”對社會貢獻又如何呢?當時地方政府的吏治之敗壞,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可見即使是那些幸運地考了高分、當了官的人,實在也是乏善可陳。而在接近千萬之眾的秀才中,既沒有官做不說,大部分也沒有其他成就留下來。他們多隻能皓首窮經,酸兮兮地“之乎者也”一生,落得個孔乙己的下場。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淘糞”教給我了什麼?(3)

在這種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讀書人淘糞是否算是出路?在那個時代,這要比現在更有辱斯文,更少有人去做。但是,以中國之大,人口之多,總有幾個異數。甘心這麼做的,還大多有所成就。研究社會經濟史的,都知道有本《沈氏農書》。大概明清時代讀書人的心思都在科舉上,使我們這個最大的農業國家在這一時代的農書數量非常少。在這樣的背景下,《沈氏農書》也就更顯得珍貴了。此書作者“沈氏”的身世很難細考,大致只知道他是明末清初之鄉紳,是否有科舉的功名不甚清楚,但顯然受了良好的教育,家境非常富裕,為當地之大戶。他隱居江南鄉下務農,隨手寫下這本務農手冊,大概是供經營自己的農場之用。讀此書便知,他是個淘糞好手,不僅告訴你到哪裡買糞、怎麼運糞、各種糞的用法和效能,還非常細緻地教導你糞應該如何攪拌、怎麼觀察糞的顏色變化等,談拌糞如同談釀酒,感情溢於字裡行間。根據其書的記載,他耕種的土地畝產在當時幾乎是最高的。說他是個成功的農業CEO,絕非言過其實。

18世紀末19世紀初還有位包士臣,素有文名,和龔自珍、魏源等都屬於“經世致用”派的知識分子。他早年家貧,親自務農,想來也是淘過糞的。在他的筆記《安吳四種》中,就寫到糞池的修造以及糞的種種好處,並指出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懂得修糞池,使得水田得益,產量高不說,也使環境清潔。

沈氏也好,包士臣也好,都是中國士大夫中的異數。他們學問不錯,特別是包士臣,詩詞文章俱佳,書法也頗有成就,很為士林所重。但是,從今天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