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П弦擔��煤蛻弦荒曇兌黃鸞�脛醒А5筆鋇鬧醒�薹ㄈ菽賞蝗輝黽恿艘槐兜男律���暈頤嵌鐐晷⊙Ь土粼讜�吹牡靨承⊙Ю鋃臉躋唬�懦啤按髏卑唷保�銑醵�輩湃ズ蛻弦荒曇兜耐�г謖嬲�鬧醒Щ岷稀�

當時正處於“*”後期,*已經復出。父母這些國家機關的下放幹部已經從農村回到北京恢復工作。學校裡也早就經過了“復課鬧革命”,逐漸恢復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我們作為第一屆五年制的小學畢業生,雖然因為中學沒有教室而只能在原小學的“戴帽班”湊合著讀初中,但學校居然開始給我們開英語課了。

對於這一突然而來的正常秩序,每個孩子的適應能力不同。我父母“*”期間去幹校,把我們兄弟三人留在北京,靠一位不識字的保姆照顧。當時父母的考慮是,農村太苦,我們三個在城裡長大的孩子怕是受不了。而且,因為父母在不同單位工作,被下放的地點也不同。父親去了河南,母親則在相當一段時間去了遼寧。三個孩子跟誰也不是。不過,這樣一來,孩子沒有父母監管,容易荒廢學業甚至學壞。我從小調皮搗蛋,上一年級時就曾試圖打老師,甚至有一次把老師氣哭了。放了學也基本上是在街上玩,根本沒有人管。小學畢業時,還只能看連環畫,而且從來不看連環畫的文字說明。父母從農村回來後,單位裡非常忙,沒有心思過問我們學校裡的情況。大概他們很珍惜來之不易的“恢復正常”的工作機會,每天都早出晚歸。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語”(2)

在這樣的狀態下讓我學英語,實在是勉為其難了。記得第一次上課時,老師上來講:“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我們覺得她陰陽怪氣。當她試圖教我們A、B、C的發音時,全班都被那怪里怪氣的聲音逗得前仰後合。我就這樣上課嘻嘻哈哈,回家也不見父母的影子(他們一般六七點才回來),全放羊了。到了學期末,一次父親吃完晚飯想看看我英語學得如何,結果發現我一個字也不會。他自然大怒,逼著我補。這裡補充幾句題外話。他在抗戰前在老家河北新樂上了中學,學過幾年英語,據說已經達到了能讀《魯濱孫漂流記》的水平。這讓我對那時亂糟糟的中國的教育水平有些吃驚。父親的家境我不太清楚,大概屬於地主、富農之類,在當地有些名望。但聽父親說,那時這種富裕家庭,一年也難得嘗幾次肉味。他抗戰後下去發動群眾,宣傳蔣介石如何*,最拿手的罪狀,就是蔣介石居然每天都吃蘋果!可見他那時窮得想象力有限。但是,這麼窮的地方,居然還有學英語的地方,似乎比現在中國內地農村還好不少呢。書歸正傳,他因為有從他一直譴責的“舊社會”帶來的一點文化遺產,就把40年前的記憶翻出來教我。經過這麼一個星期,我期末一考試居然還拿了九十幾分,連老師也吃驚不小。父母也由此鬆了口氣。

其實,這樣輕鬆地拿高分也只能說明那時候學的東西實在簡單。第二學期,父親一忙沒有管我,我就又放羊了。等期末再一檢查,我又是什麼都不會。而他40年前在中學學的那點英語,也就夠教我第一年的。這次又逼著我連滾帶爬地過了關,然後他警告我:“以後再不自己學,我即使發現你不會也教不了你了!”可惜,我到了正式的中學照樣不學。他一氣之下,開始對我進行體罰。但是,越是體罰,我越是反感英語,嘴裡還振振有詞:“我長大又不當外交部長,學英語有什麼用?”這句話成了我們家裡的“名言”,大家常用來取笑我。不過,生活在那樣一個封閉社會的孩子,確實也很難想象如果不當外交部長學英語有什麼用。

1979年高考照顧到“*”教學的不正常,規定英語考試只按十分之一的分數算,即你得了100分就在總分上加10分,得了50分則算5分。這樣英語就無足輕重了。我因為早就放棄了英語學習,高考時在英文上完全是個“白卷先生”。記得當時拿到考卷,填上自己的名字,剩下的就一個字也不認識了。我按照老師的囑咐,在卷子的選擇題上瞎勾一通,居然蒙對了10個,正好在總分中加了一分。當年許多在各省市考了前幾名的學生,有不少也是這樣的狀況。

美國人是什麼?

進北大後,我先是想當文學青年,後來又想學歷史,總之是研究中國,從來沒有出國的心思。按當時的要求,英語要上兩年公共課,從A、B、C開始。我自然也要跟著上。因為學英語缺乏內在動力,加上那時課本還是不脫*時代的意識形態,編得十分枯燥,我自然也就沒有興趣了,每次上課坐在後排跟著混。當時校園裡時髦的是交響樂,各種講座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