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開採技術,他們開採了西非的金礦與鐵礦,促使了原材料向東穿過印度洋的流動。印度工程師和冶金家與寶船隊一起航行,然而中國在地質學、礦物提煉和加工方面已有幾世紀的經驗。正如要求的那樣,很早時期中國人的記錄中已有所描繪(3):寶船隊可能已開採礦石,並將綠寶石和提煉的金屬裝入船艙中運回中國。但是為了開採他們在航海中發現的礦物,中國人也可能建立了長期的殖民地。
到公元1世紀時,中國科學家已將礦物分為幾組。(4)早期科學家能辨別出不同的氯化物、硫化物和硝酸鹽,並知道怎樣去開採。他們用硫化汞礦物製成紅墨水和顏料。將滑石作為過濾器加入紙中,皮革由於硝酸鉀的緣故,第一次變幹。接著,加入氯化銨,由於硫酸鐵化合物的作用,皮革被染色了。
在地理勘測方面,他們是相當有才能的,他們能夠透過磁鐵測量或是測量由爆炸聲引起的波動,甚至透過陸地的位置勘察礦物和金屬。他們也知道他們尋找的礦石和礦物經常與其他東西有地質上的聯絡:軟玉(Greenstone)常出現在銅礦周圍,它們甚至呈有規律的聯絡:“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①(5)類似的是,鐵礦與地表的赤鐵礦有聯絡,硫磺與鐵、黃銅礦結合意味著明礬。中國化學家還推斷出:一定的植物在特殊的礦物作用下會成長得更加茁壯。當植物生長得接近一定的礦物時,植物就會改變顏色和味道。西布勒(Cybule)蔥標誌著銀,韭菜(shallot)標誌著金,生薑與銅和錫。②18世紀,中國人已經明確地知道了一些植物可以真正標誌金和其他金屬的出現,幾個世紀以後,西方的科學家才知曉。(6)
澳大利亞的讓·羅茨航海圖和失事船隻殘骸以及那個國家周圍發現的中國裝飾品都表明:不管是靠機遇還是有計劃的,在馬隊的陪同下,龐大的中國艦隊已經發現了一些世界上種類最多,藏量最豐富的礦物層的位置。中國人在馬的選擇上表現了過度關心,他們最喜愛的是塔吉克有名的“汗血馬”,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他們認為此馬流帶血的汗水(面板上的紅色印記實際上是由面板上的寄生蟲引起的)。汗血馬得到很好的餵養,賓士在中國的天山山谷中,天山—是馬穿過覆蓋這一地區的胡桃林奔跑的地方。它們的動作快得讓人難以置信,而且它們很強壯,能夠穿過厚雪開闢出一條道路來,在最惡劣的天氣中生存下來。朱棣統治時期,引進了百萬匹汗血馬,建立了特殊的“茶馬司”,用茶交換牲畜,這樣避免了白銀外流。
中國騎兵隊的幾千匹馬被裝在馬船上與寶船隊一起出航。這些馬用搗成糊的熟米餵養,每匹馬每天需要兩加侖水。有證據說明是中國人帶馬上岸的。在當時的澳大利亞馬還不被人所知道,但是,在迪耶普學校瓦利亞德(Vallard)航海圖中卻得到了很詳細的描繪。在這裡,我必須宣告,它們不在讓·羅茨圖中。悉尼周圍有很好的牧馬場,從那兒有一條穿過尼皮恩(Nepean)和霍克斯伯裡(Hawkesbruy)山谷進入內陸的捷徑。在悉尼周圍200公里內可以發現大量的礦物包括金、銀、寶石、煤鐵。與讓·羅茨圖中的完全一致,深入紐卡斯爾(Newcastle)海岸內,有相當豐富的礦產。沿海岸航行一星期的範圍內,到處都可看到鑽石、藍寶石和各種其他礦物。
第八章 大堡礁和香料群島(2)
與現代人一樣,周滿艦隊上的中國和印度的地質學家一定都認為他們到了一個礦物王國。澳大利亞的許多礦物都被艦隊直接利用,他們把銅和鋅混合製成了黃銅;硝酸鉀與硫磺、碳混合成火藥;砒霜是一種毒藥,也是殺蟲劑,並且能加速蠶的生長。由鉛和銅製成的白顏料可防止船舷周圍的木頭腐爛。高嶺土是製陶的原料,然而鈷氧化物、銅、鉛可以當成上色的油彩。白礬對於製革、制水提袋和收斂物質的特性有特殊的用處。石棉被用來防火已經有6個世紀了:“周穆王大徵西戎……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7)地方土著傳說提到了穿著石衣來這些地方開採礦物的外國人。(8)
16世紀來到中國的方濟會的傳教士的記載中有進一步的證據,他們說起中國人到澳大利亞的探險與大陸的地圖一起記錄在黃銅卷軸上(從6世紀開始的)。(9)這些早期中國亡佚了的記錄,已經描述了有大量帆船(60~100艘船)組成的艦隊的航海情況,每一艘船上有幾百個人,他們的目的是去搜集礦物。
海岸上的殘骸和岸上的石建築、土著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