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碩�ψ爸玫鈉票��慕裉歟�牖泛剿�彩悄巖允迪值摹5�怯兄苯擁鬧ぞ菘梢員礱髟�15世紀早期,那兒的環境與今天的完全不同。
在奧斯陸(Oslo)國家檔案館,儲存了有關1408年茜格麗特·飄恩洛蒂爾(Sigrid Bjornsdottir)婚禮的報道,它描繪了與我們所知的格陵蘭完全不同的自然風光。茜格麗特是個寡婦,她的父親和姊妹都死了,她繼承了家族土地,成為格陵蘭島最富有的莊園主。她的第二次婚姻引起了大宗的財產交易,使她在1419年離開格陵蘭之前幾次削減家畜。她擁有成群的牛羊,放牧在水草豐美的格陵蘭牧場,此景根本無法從現在荒涼、冰封的土地上辨認出來。茜格麗特舉行過婚禮的教堂(至今)仍在黑峽灣畔荒涼而又壯觀地孤立著。我們可以想象她在9月星期天的儀式結束後,匆忙從教堂趕回昏暗、溫暖的房子開始婚禮慶典時的情景。
從發掘的她和她的家人、侍從以及僕役所居住過的房屋地板可以看出,大約在1450年小冰期(Ice Age)來臨之前,格陵蘭島氣候是相當溫暖的。發掘過程中所發現的蒼蠅的一個變種為此提供了證據,那些生活在暖室內的蒼蠅消失了,被能生活在寒冷、沒有腐肉的空房中的種類所取代。氣候突變的證據從喉管已被割開的牧鹿犬的骸骨上就能看出—或許這是將死的居民最後的一餐。只有在極惡劣的環境下,一條寶貴的獵狗才可能像這樣被宰殺,因為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它,一個家庭將無法進行足夠的獵捕活動,那麼就會很難熬過嚴冬。
我在喬治·納萊船長(George Nares,公元1875~1876年)(4)航行北冰洋的日誌中發現了更有力的關於氣候變化的證據。其船隊中的一艘到達北緯83°20′,正好離格陵蘭島最北端三十餘公里。一個軍官—洛克伍德(Lockwood)上尉走過這三十餘公里抵達最北端,洛克伍德島也因此而得名。
微型冰期在1450年開始(現在處於結束期)部分原因是由於地軸的移位。根據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武備志》記載的航行方向和星象導航來分析,我能夠計算出赤道在當時處在北緯3°40′的位置。因此,浮冰在最大最小的範圍隨之向北移動3°40′的現象無論在南半球還是北半球都會發生。有關移動的有力證據從皮裡·雷斯圖上沿著火地島南部海岸的冰和讓·羅茨的海圖上塔斯馬尼亞島南部的冰可以看出—它們大約在今天標準線北500公里處。
因此,可以放心地說,格陵蘭島在1421~1422年間是可以環航的,因為無論是極冰的最大限度還是現在它所處的位置,格陵蘭島的氣候都要比今天溫暖得多。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它是一個有著綠色牧場的地區。從聖靈降臨節(Pentecost,復活節後50天)到基督受難日(Cross Sunday,9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牧場上放牧著牛羊,成群的沙鰻魚在河裡自由地遊蕩,海岸上有眾多悠閒的海象在散步。
中國人確實到達過格陵蘭島的另一個證據是來自1448年教皇尼古拉斯五世(Pope Nicholas V)寫給冰島斯卡洛特(Skalholt)和豪拉(Holar)主教的一封頗富傳奇色彩的信,這封信陳述了他想為格陵蘭任命新主教的背景:
“三十年前,從附近海岸異教徒中來的野蠻人,暴虐無道的用火與劍殘酷的襲擊了格陵蘭島原住民,摧毀了他們的國家和神聖的建築,只剩下不到九個教區的教堂倖存下來。可憐的原住民被他們不分性別地帶走……其中大部分人已經脫困,回到他們自己的房子裡”。(5)
當時的教皇認為“野蠻人”是來自附近沿海未開化的異教徒。在其他信中,他把加拿大北部的因紐特(Inuit)部落當成野蠻人,於是附近沿海就被合理的假定為指的是加拿大北部。對一個基督教徒講話時,教皇區分了異教徒和野蠻人—他們不是一個概念。他不是指諾斯曼人(Noresmen)——格陵蘭是諾斯曼人殖民地—也不能指任何其他基督教入侵者;在教皇的眼裡他們可能是異教徒,但他們不是野蠻人。在那個的時代,從東方侵入歐洲的人被稱作是野蠻人,教皇幾乎指的就是蒙古人(Mongolian)。教皇不認為北美印地安人(North American)是野蠻人,因為這些人不用“劍”與“火”作戰。他們使用弓箭。我認為惟一合理的觀點便是這封信中所描述的是從北美出發的中國艦隊,或許還攜帶了大炮。茜格麗特·飄恩洛蒂爾的家鄉赫瓦勒塞(H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