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1974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津克博士(Dr。 David Zink)帶領一支(9支中的第一支)探險隊調查了這些神秘的石頭。他得到大量的證據說明這條路是人造的。把小石頭置於大石頭之下,這顯而易見是為了使海床平穩。大石頭部分有箭形的“指示”標誌,這隻能是人為的。路的各個部分都有平板石,切割成相同的尺寸,並排放置,有些小方石還是榫卯連線的。從國外運到美洲的微晶灰巖礦,幾乎總是伴以鉛鋅礦。這些礦石分佈於海底平板石周圍。經過很長時間以後,這些岩石已浸入海水中。有些在海浪的作用下變成圓形,像巨形麵包的樣子。有些岩石不是原產於加勒比地區。從空中可以看到這條海水中蔚藍色之路。這是一條米色的石頭,筆直地深入到海水中。津克博士探險之後,雅克·庫斯托(Jacques Cousteau)因製作節目(7),詳細調查了這條“路”,而且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y)上刊登了幾次特寫。許多不同方面的專家進行了調查,幾乎得出一致的結論,此物是人為建造的。

第十二章 寶船隊擱淺(2)

後來,津克博士得出一個離奇的結論:認為比米尼之路的石頭是倒塌的神廟柱子的一部分。這個神廟是公元前約28000年大西洋文明時期的人建造的,而這一文明早已消失。他認為巨石神廟是大西洋人利用天空上的星團—卯宿星團的樣子建造的,其類似英國的史前巨石群(8)。儘管我不同意津克博士得出的這種奇異結論,但是這並不抹殺他所做的全面的細緻入微的觀察、測算和調查的價值。

當週聞將軍的船隊駛向比米尼島時,其中有許多船吃水線以下已經漏水。有一兩隻船隔水艙還裝滿著水。這些受損的平底船船長盡一切辦法在船沉以前靠岸,這樣他們可以修理船體和舀出船裡的海水,以防海水弄溼他們基本的糧食供給—大米。使用了數世紀的,尤其在二戰發揮重要作用的救助受損船的標準方法就是依靠風浪將受損船衝擊到岸邊,而那些耐損船就會漂浮在海岸,得到應有的救助。有可能的情況下,那些水淹馬匹與穀物船會和艱難靠岸的主要船隻以及外界取得聯絡。試設想一下,那些獲救的船員和侍妾看到點綴著棕櫚樹的沙岸是什麼樣的情形。

一看到北比米尼島,船長就必會帶領船隊直駛過去,因為在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海平面比今天要低1尋(6英尺)。若是裝貨或有壓艙物,平底船可以行駛到平均2尋(12英尺)半的地方。我計算過這些平底船停泊在今天水深18英尺的地方—相當於比米尼之路向海一端的深度。路的末端位置像倒置的“J”型,此地恰好是一隻平底船繞過巴哈馬大岸堤,然後轉而直接駛向北比米尼島靠岸的位置。

這個假設使得我重新審視比米尼之路。透過我的研究,我想找到解決神秘之路用途的方法。這條路是不是一個光滑石頭組成的來防止靠岸船體和漂浮船體進一步損害的滑道?此路的彎曲部分可能起到轉盤的作用。當寶船隊的一隻船靠岸時,船的龍骨和船舵可以防止船脫離岸邊的滑道。大船的船尾只得迴轉面向海岸,船才能改變方向,這樣就背對著海岸。當我在同樣大比例的路上拖一條寶船和一條載谷船,然後轉動其船尾,結果寶船在路大的一端靠岸,載谷船在小的一端靠岸。兩路都有用於船的龍骨和船舵的漕溝,使其先把船尾能拖到岸邊。

比米尼滑道所需的規定大小的石頭和岩石應不難得到。平底船上本來載有成千上萬的壓船石。周聞的船隊裝載著炸藥,可以用來炸岩石,且在船上有中國石匠。中國石匠曾用各種擊錘、鑽孔器、鑽、鋸和鐵錘在1403~1421年間修建了數千公里的長城。假設15只寶船到達比米尼島,大約有六千水手和侍妾,那麼他們可以作為勞動力使用,有關的理由,在後文將說明。乍看起來,置於海底的石頭使人疑竇叢生,但中國人已有六百多年建造隔離艙、密封艙的經驗。這些艙是用“阿基米德”(Archimedes)螺旋泵抽乾的(幾個世紀以前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發明的),使其在吃水線以下確保運轉。到明初前,中國人就已經用呼吸管和麵具等裝置用來潛水(9)。水下置石方時會有困難,但是他們良好的裝置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當滑道建成後,每條巨船可以依次拖到岸邊,並使船舵和龍骨處在漕溝中。其次,寶船的排水量達數千噸,這看來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挑戰,但中國工程師發明了各種絞盤,這些使用索和麻繩的絞盤可以拖船隻,而且絞盤安裝有棘輪和各種傳動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