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他們的話。這些採訪構成了西方學者研究的基本材料,在此基礎上於1960…1970年間完成了有關當代中國的最優秀的著作,而且是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在M。 Frolic; Le peuple de Mao; 1982,頁257,可以找到一份不完全的美國學者著作的清單,大部分都是以對偷渡到香港的知青所作的採訪為主而完成的。'。
為了補充有關人士表達自己觀點的口頭見證,還使用兩種書面資料來源:公開發表的見證文字及文學作品。移居在西方、香港與臺灣的一些中國人發表了不少內容豐富的第一手材料。至於以西方語言寫就的,主要參考Michael Frolic、梁恆以及嶽黛雲收集的資料' M。 Frolic; Mao s people; 1980,該書的法語版(見注16)是刪節本;Liang Heng(梁恆)及 J。 Shapiro; Son of the Revolution; 1983;Yue Daiyun (嶽黛雲)及 C。Wakeman; To the Storm; 1985。2000年出版了同一型別的同樣引人注目的另一本書,是描述改革時期中老紅衛兵與知青的生成變異:Y。 Jiang 及 D。 Ashley; Mao s Children in the New China; 2000。 '。1980年代,在中國也出現了一些脫離宣傳範圍的回憶錄之類,多數刊登在文學雜誌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兩組系列對談錄,由著名作家收集整理,其中有些是訪問老知青的' 馮驥才《100個人的10年》1991;張欣辛與桑曄《北京人》,1986。'。這些作家懂得如何向受訪者保證不登出他們的真實姓名,從而讓他們把心裡話都講出來,一個外國學者是很難做到這點的。那都是關於強姦或非法活動等事例,一般只有參與者或者很親近他們的人才會了解到。這對社會學特別有意義。在林林總總的見證材料中,“創作談”以及作家或知名人士寫的自傳' 就像楊絳及遇羅錦的作品(見文後的參考書目)。'也不可忽略。“創作談”在中國是一種專門的體裁,也會以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