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學院的一個特殊分院' 《北京之春》第三期,見Widor,前引,卷2,頁229。有關開辦大學“分院”及超額學生,見S。 Pepper; ?Chinese Education After Mao : Two Steps Forward; Two Steps Back and Begin Again??; CQ; 31; 1980年3月,頁26…27,以及S。 Pepper; China s Universities;頁103…105。'。從1979年起,入學年齡又重新降低到25歲,例外情況下可以提高至28歲' 新華社訊,1979年5月17日,刊於FBIS,1979年5月18日。'。1980那一年,極少情況被當作例外處理' 到1982年就完全取消了;見S。 Pepper; China s Universities,頁11。',那些已經有了工作的知青對參加高考都已心灰意懶了。因此就出現了下列的變化:1977年的考生中只有20%或30%是該年的中學畢業生,1978年他們佔了50%,1979年飆升到67%,到了1980年他們就佔了絕大部分' 見S。 Pepper; China s Universities; 頁16…17。同時期,武漢大學的收生平均年齡從1977年的20歲降低到1980年的17歲;見S。 Pepper; China s Universities,頁136。'。
1977到1979年間有43萬9千名知青被大學錄取,這個數字與1970到1976年間錄取的工農兵學員' 總數為940714,但無法知道其中知青的人數。這些大學生沒受到良好的系統教育,因此他們的身份在1977年後也受到質疑而被降低。有些必須得再經過考試才能保住已有的職位。與他們同一代的其他人相比,他們能上大學,無論如何也算是走運的青年“精英”。'人數相當,或者稍高一點。上了大學,可以滿足知青長年來壓抑的求知慾,也使他們過三四年在大學畢業以後能獲得一份體面的好工作。他們多少有點兒像是文化革命掀起的知識海難中的倖存者。實際上,到了1980年底,幾乎所有的老知青都成了“倖存者”,因為他們在多年夢想回城之後,終於都重返自己出生的城市。但上山下鄉運動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並沒有消逝如煙。它的陰魂繼續在社會上的某些角落遊蕩。
知青辦銷聲匿跡與經費清理問題
為了擺脫那些小道訊息的鬼影纏擾' 流言、謠言被戲瘧地稱作“小道訊息”。',《遼寧日報》索性在1981年2月底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