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訊,1983年8月3日,刊於 SWB,1983年8月6日。'。當時大學生之間盛傳一條幽默流行語:“志在天南海北,不去紐西蘭”,意思其實是:“我下定決心要去天津、南京、上海或北京,而不去新疆、西藏,也不去蘭州”' 《人民日報(海外版)》1986年5月25日第八版。官方發出過豪言壯語式的口號:“好兒女志在四方”,而那條流行語正是拿“四方”來開玩笑,明確指出學生要去哪四方工作。其實,並不是新鮮事,以前已經有這種說法,不過沒有提到“紐西蘭”,見《人民日報》1968年7月28日第二版。'。
當局要繼續將一些專業人員送往敏感的落後地區,並把相當數量的老知青和下放幹部穩定在那邊,這就能解釋在1980年代中期出現的重新為下鄉運動唱讚歌的奇景。在那個時期,負責幹部們都熱衷於展現一幅沖淡了的下鄉運動歷史畫頁,當時官方的話語可以這樣概括起來:
“文革以前,知識青年都是自願而且充滿美好的理想上山下鄉。後來,在 文化大革命 ,這個政策確實受到過 左 的干擾,但即便在那時,廣大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也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黨的11屆3中全會以來已糾正了 文化大革命 的錯誤做法,有病、有困難的知識青年已調回北京,其他人也按照中央的政策由當地安排了工作。”' 見《人民日報》1985年4月30日第四版;新華社訊,1985年5月7日,刊於 SWB,1985年5月9日;《瞭望》1985年5月13日,刊於 FBIS,1985年5月28日。'
這種想把下鄉運動的悲慘一面一筆抹掉的企圖也表現在其他方面。當時有一部名為“WM(我們)”的話劇就屢遭禁演,話劇赤裸裸地描寫了知青的動盪命運' 《九十年代》1985年12月號,頁60…61,78…79。'。電視就上演宣傳新路線的作品,像電視劇“當你18歲的時候”,目的就是批判青年中氾濫的懷疑一切的心態,他們懷疑1950年代知青典型的存在,更普遍的是懷疑上山下鄉運動的偉大理想。
這種宣傳並沒有影響到當局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