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階級生活作風的”。決心要“限制資產階級法權”是與決心“縮小三大差別”聯絡在一起的。一個具體的表現就是立意將下放農村運動擴充套件到城鎮出身的復員軍人以及大學畢業生。

頭幾批工農兵學員在1973及1974年畢業,儘管有毛1968年的7。21指示(前已提及),他們應該回到“生產實踐”中去,但他們總體上都避免了回到鄉下' F。 C。 Teiwes; ?The Assign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China; 1974?; China Quarterly; 62,1975年6月,頁308…309。'。1975年新聞媒體也承認:“目前從農村來的學員畢業後多數回不到農村”' 《紅旗》1975年第五期,頁79。'。極左派試圖反對這種奇談怪論,宣傳遼寧朝陽農學院“社來社去”的經驗。這個學院的大學生,不管是農民還是知青,都保留農村戶口,學習結束後一律回到原來的生產隊去' 同上,頁79…82。'。運動從遼寧開始,然後波及到全國其他地區的大學,極左派在大學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北京大學1975年有776名畢業生,其中84名下了鄉,主要是去西藏、青海和新疆。他們之中有一名北京女知青高紅十,她就回到了進北大中文系之前在1972年曾經勞動過的延安地區。高紅十是讚頌知青的長詩“理想之歌”的四位創作者之一,早為當局所熟悉,所以她就成了工農兵大學生回鄉的模範典型,以及實踐毛澤東偉大理想的一個樣板' 見《人民日報》1975年12月8日及《光明日報》1976年2月5日。“理想之歌”出版了單行本,也在《人民日報》(1976年1月25日)登載過。關於這個問題,見高紅十〈 理想之歌 問世前後〉,網址。dacoca。/txyfriends。見Masaaki Iwasa;?文革期間文學的另一面……高紅十和她的理想之歌?,此文中文版沒有發表過,日語版載於Mimei; 1; 神戶; 1982年2月,頁95…126。另見楊健,《中國知青文學史》,頁277…278。'。當時,清華也有幾個大學生去了新疆。1976年2月,446名北京大學生在鑼鼓聲中出發下了鄉。但是,雖然極左派鼓足幹勁作出最大的努力,知青大學生回鄉的比例在1975…1976年間還是偏低的' 1977年,朝陽典型被揭發為“四人幫”的極左行為而廢除了。見《人民日報》1977年10月22日。'。很多人,特別是鄧小平和周榮鑫,都認為培養成了大學生,卻讓他們去當工人農民,這是浪費。然而對激進派來說,那是一個“縮小三大差別”的有效方法。所以他們要求大學生在工農群眾與他們自己之間“劃等號”,鼓勵他們拒絕“透過大學爬上特權階層的梯子”' 這是26位河北大學生在寫給毛主席的信中使用的語句;見劉小萌,前引,頁596。'。有幾個應徵入伍的知青也要求在服役完畢後回到農村去。

1975年夏,“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的運動沒有能阻止吹起一股強勁的“右傾翻案風”。那個時候,鄧小平將繼承周恩來,已是不言而喻。雖然他推行的政治路線基本上是一樣的,但他辦事作風更直截了當。在他所提倡並開始實行的改革中佔著重要位置的,一是高校直接從優秀的中學畢業生中招收新生(這是直接挑戰毛的教育政策),二是讓大批知青回城' 《人民日報》1976年7月14日第一版。S。 Pepper;?Education and Revolution : The “Chinese Model” Revised?; Asian Survey; 1978年9月,頁870。'。因此,1974年有603;500名知青返城,而1975年則達到了1;397;900名' 見國家統計局社會統計司,前引,頁111。'。

自1975年春季始,廣東省黨委就決定永久結束下鄉運動,代之以青年下放兩三年的輪換制度。所有已經在農村插隊多年的,包括文化革命前下去的,都必須趕快回城。這項政策當年夏天就落實執行,1970年以前下鄉的都開始成群結隊地回到城裡' 訪談紀錄及J。 Unger,前引,頁168…169。'。這項政策有其獨特性,或者說是徹底性(因為只是把接受了株洲模式之後的總趨勢制度化)。究其原因,除了運動在廣東省產生的“反常效應”特別嚴重之外' 見本書,頁376…382。',應該考慮到 “現實派” 在省黨委內佔據優勢,當時第一書記是政治主張與鄧小平很接近的趙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