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顧洪章等,同上,頁104。'。

大量招工自然減少了下鄉的人數。城鎮企業領導已經有好幾年都只能招到極少的城鎮青年,現在終於得到准許可以敞開大門招聘這些勞動力了。從1970年秋起,該年畢業的學生可以直接招進工廠' 這類情形出現在上海(《人民日報》1972年10月16日第四版)、昆明(1984年12月29日與M。Z。W。的訪談)、桂林(1984年12月8日與G。M。的訪談)以及全國各地。這類直接招生在1971及1972年間有所增長。因此,在廣州,1972屆的學生中估計只有50%下鄉(Hong Kong Standard; 1973年7月3日,見T。 Bernstein; 前引,頁104),而在北京還不到50%(W。 Kessen; Childhood in China,頁197)。'。在那個時期,毛偏執於會跟蘇聯打一場大仗的預見,於是在 “三線”地區的開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三線”是指遠離中國主要中心的地區,在那裡建立基礎設施、軍工廠及重工業 。在這些地區,絕大多數青年都被招工進了城。比如在雲南省會昆明,1970…1972年間基本上沒有人下鄉' 與MXY的對談。'。在貴州省,1968…1969年間8萬知青下鄉之後,從1970至1973年期間,下鄉運動幾乎完全停頓,一共只有2900名青年下了鄉,平均一年725名' 《貴州省志 勞動志》,頁68;劉小萌,前引,頁387。'。

此外,必須看到,教育制度重新啟動,也稍微推遲了青年就業的年齡。明顯的是升入高中的城鎮初中生大幅度增加' 《中國教育年鑑1949…1981》,頁1006。'。然而這種進步極其有限,因為新建立的體制把中小學合併為十年一貫制,代替了原來的12年學制(其實只是過去的初中畢業後再多讀一年)' J。 Unger,前引,頁33、154。'。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第一批獲准返城的知青在城裡就業或上大學。新的大學招生制度是在1970年制定的,要求高中畢業生必須有至少兩年的生產勞動經驗才能進大學。赫魯曉夫又一次做了毛思想的祖師爺,毛提出的政策與赫的是異曲同工。就是這位蘇聯領袖在1958年首創新規定:學生入大學前必須參加生產勞動,以及入學後頭幾年還得定期參加體力勞動' 同上,頁189。'。這些規定很快就被蘇聯當局放棄了,可是在中國,儘管溫和派一直反對,毛的這項高等教育政策從1970至1976年還是得以順利推行。對毛及那些極左派來說,選拔大學生的問題重要無比。因此,從文化革命一開始,1966年6月13日,毛就讓中共中央透過了一條取消大學入學考試的指示,代之以群眾推薦、幹部評選的招生辦法。7月23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出“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同上,頁113…114;顧洪章等,《大事記》,頁65。'。由於文化革命,這項規定4年後才開始執行。大學招生並不會影響到大多數知青。實際上,1970年秋之後才逐漸恢復的高等學校並沒有接受大量學生(1972年總共是19萬)' 《中國教育年鑑1949…1981》,頁966。',加上在鄉下待了起碼兩年的知青還得跟其他的“工農兵”競爭,而後者理論上應該佔學生人數的大部分' 其實,當時似乎有一條“內部”規定:65%的“農民”大學生名額是預留給知青的(與C。 H。 G。的對談,1987年9月19日)。Suzanne Pepper也指出那個時期的一大部分大學生是知青,見Suzanne Pepper,?Education and Revolution : The Chinese Model Revised?; 刊於Asian Survey; 1978年9月,頁870…871。'。

選擇哪些青年可以不下鄉,哪些可以調回城裡,一般都得看階級成分,後來放寬了,新規定(不是全國統一的)考慮具體的家庭情況,尤其是已經有兄弟姐妹下了鄉的,以及家庭經濟條件' 多次訪問記錄。J。 Unger; ?China s Troubled Down…to…the…Countryside Campaign?; Contemporary China; III(2); 1979年夏,頁86。必須指出,因家庭理由回城並不意味著一定能獲得一份工作。廈門年青女詩人舒婷,因是獨女,於1972年返城,但直至1975年方在一個集體所有制工廠得到一份固定工作。待業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