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恰如其分的維持是日常生活的全部,其中偶然閃現的快樂必然產生於對生命過程的維持而又超越單純的維持,從而使生命力得到張揚,使生活增添光彩。而生活中和快樂時時相伴的不悅的原因剛好相反。不悅伴隨著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或預期未能實現,而無論什麼原因都是人對有利於生存的東西的相對缺失而產生的反應。
快樂或者不悅必然來自於屬於生存必須範疇的需求(或相對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不論它是否已經超越生存的必須。例如物質屬於生存必須的範疇,但人們對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嚮往,無論生活條件改善到何種程度,無論它與以前的生活有如天壤之別,即便人們知道這樣的生活已經遠遠超出了維持生命的必須,人們仍然孜孜以求永不滿足。快樂的產生基於這種超越了生存必須的滿足。而痛苦則剛好相反。一個人即使是億萬富翁,損失哪怕一點財產仍然會讓他感到不悅,儘管生活已經足夠富足,處於經濟停滯時期的人們也總是抱怨生活為什麼如此裹足不前、以至二十年未見長進。顯然,生存資料的富足或者匱乏不一定導致快樂或者痛苦。令人豔羨的富豪和明星可能終日苦悶,亞歷山大也多愁善感,與此同時囊中羞澀的窮人卻很可能時時歡喜。
快樂或者痛苦源自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種種需求中的絕大多數卻不是維持生存的必須。這些需求毋寧說是維持既有狀態的必須,或者也可以說是慣性作用下的必然產物。
人生作為一個運動的過程,一般總是處在波瀾不驚之中。生活中的很多需求即使不能滿足也不會使人們飢寒交迫或忍受孤獨,但是卻總是帶來不悅。可以發現,這種需求更在於滿足一種難以言明的深層的渴求,一種使生命力得到張揚而非安於現狀的渴求,這種渴求的滿足——而非眾口一詞的簡單的生理需要——才是快樂的真正原因。無論是天下一統後的指點江山還是職位晉升後的躊躇滿志,抑或一個簡單的幽默和一個甜美的笑容,都在於內在的生命力籍以得到釋放,在於生命力那種天生的成長需要得到滿足,因而都能使人們快樂。——然而不安分的生命力卻並不是能時刻得到張揚,它時刻處於非生命世界的包圍中,處於銷蝕中。因而生活雖然可以部分滿足這種力量,但這並不代表著順應。生活與生命力的張揚並非一帆風順。生活從總體上來說都是平靜的。
三.總體的快樂何以始終是生活的幻影
我在《讀者》上看過一個故事,大意是一個青年人,可以選擇平淡無奇而長命百歲的生活,也可以選擇用幾十天體驗一生的所有快樂,爾後死去,青年人選擇了後者,只活了幾十天,然而一生卻是在快樂中度過。
這篇文章給我帶來隱隱的震撼。大多數人如果在面對和青年一樣的選擇時,固然明知生不值得留戀,但仍然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活得長一些,雖然知道生活中的快樂正如被告知的那樣侷限於一定的長度,相信很多人還會抱著期待的心理守侯快樂,哪怕為之並不快樂的守侯一生。非理性力量和理性力量的強弱對比在這一刻凸顯出來了。所謂人類理性力量下主動的對快樂之類人生滿足的追求其實充斥著非理性色彩,甚至所謂理性在其本原上也是虛妄不實的。
生活中的快樂,正如那位年輕人所體味的一樣,只有那麼多天,我們之所以能活很多年,並不是為生活中有那麼多年的快樂在召喚我們,而是因為生活中的大部分被更多純粹非理性的存在和留待眾多希望活得長一些的人們去克服的諸多不幸所充滿。即使用盡一生的力量去追求快樂,生活中的快樂也不能因此變得更多。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哪怕是深深思索後將生活付諸於及時行樂,也並不能使人生意義無中生有,更不會使人生意義從此光華奪目。
另外,在這個故事裡,為什麼真正的快樂生活是那麼的短暫?美麗溫柔才情四溢的三毛為什麼選擇自殺,銀幕上聰穎可人的黃蓉為什麼會用一條*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張國榮又為什麼會從十二樓縱身躍下?即使是睿智的托爾斯泰,又何以能陷入生命的僵局?人們想不通這一點,因為無數人美麗又遙遠的夢想不就是眼前這些天堂中的音容曾經擁有的嗎?而中國幾乎人所共知的搞笑明星,竟然也傳出患有抑鬱症並相繼和多個長期搭檔不睦;有卓別林之後最偉大滑稽演員之稱的憨豆先生,在真實生活中同樣是遲鈍抑鬱的。帶給人們歡樂的人為什麼在現實中卻流露剛好相反的一面?
這裡多次強調的是,人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謂現實並不是什麼東西的本來面目,“現實”僅僅是人們根據自己必然有限從而偏執的判斷得出來的結論。人們所瞭解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