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又來了。我就往南走,到了一個村躲在老鄉挖的白菜窖裡,對付了幾天,以後又回到堤渦。孩子生下來第12天,他們躲過“掃蕩”,轉回來了。找到魏洪亮,常司令那會也就帶幾百人,有時更少,不到一百人,方便。
到安平堤渦村來看我和孩子。要走,我母親不願意,又待了待。下午到的,天亮走的。這是我見他最後一面,這個孩子也只見了這一面。採訪弓桐軒記錄。 常德善本已覺察到敵人這次“掃蕩”不同以往,並及時地再次跳了出來,轉移到任河大地區,為什麼到了6月初,又要進到腹心區來呢?一些老人一提起這個問題,都說:“還不是軍區5月21、22號,兩次電報,命令重返中心區,開啟局面,恢復地方工作,穩定群眾情緒。結果正鑽進人家布好的網裡去了。
要不常司令、王政委他們也不至於……”
不過,冀中軍區當時作出敵人“掃蕩”已趨結束,我軍應轉回內線的判斷也非空穴來風,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這第一,來自以往反“掃蕩”的經驗;第二,來自當時的敵情報告。
抗戰已抗了好幾年了,日本人“掃蕩”也掃了多少次了。“掃蕩”與反“掃蕩”,已形成了一定的規律。
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表現為內線、外線的數次交換上:第一次交換:敵人從沿交通線的據點出發,進攻我根據地,即由外線壓向內線;而我軍則暫時轉移,離開敵人即將合圍、掃蕩的中心區,到靠近敵人後方去,即由內線轉到外線。具體到冀中,就是敵人從平漢、津浦、石德等鐵路幹線逐步往冀中腹心根據地深武饒安地區壓縮,而我軍則跳出腹心區,轉移到靠近敵人交通線的地方去,那裡在敵“掃蕩”期間反倒安全。
1942年6月,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進攻冀中平漢鐵路
第二次交換:我軍在敵人後方積極活動,打擊敵人,迫使敵人回防或回過頭來“掃蕩”我腹心區外圍地區,即使敵人由內線再轉回外線,而我軍則乘勢又由外線轉回內線,回到腹心區,打擊留下修路、建據點的分散之敵。
如果說這樣兩次交換算一個回合的話,那麼一般一個回合或數個回合後,敵人的“掃蕩”也就宣告破產,被迫仍退回原據點,而我軍也仍在腹心根據地堅持。“五一”
大“掃蕩”一開始,自然也是這種模式:從5月1日至5月15日,敵人從四面八方,一步步壓向中心區,而我軍則相繼跳出中心區,轉移到平漢線、津浦路、石德路附近去。敵人在我中心區瘋狂“掃蕩”、大肆“拉網”時,我軍也在外線積極作戰,打擊敵人。據冀中七分割槽政委吳西講,他們曾接到冀中軍區5月15日發出的《關於反敵“清剿”的指示》電報,“指示為了調動敵人,要求主力軍集中一定兵力襲擊重要城鎮和交通線。”七分割槽令17團挺進敵後作戰。
18日,17團二營奔襲定縣縣城,炸燬城關橋樑一座,22日夜,17團三營及地方武裝一部又挺進到新樂縣離平漢鐵路不到20裡的劉家佐、北喬寨村,與敵激戰後退出。這個指示,估計八分割槽也收到了,八分割槽部隊曾圍攻泊鎮、交河縣城,並炸燬津浦路上行駛的列車兩列,其他各分割槽,也都積極作戰,以吸引敵人回援,減輕對冀中腹地的壓力。
5月15日,晉察冀軍區還發出電報,命令路西及平西各軍分割槽向平漢路展開有力破擊,以吸引深入冀中中心區之敵外轉,縮短敵人“掃蕩”的時間。據此命令,北嶽區和平西區的部隊向平漢路西側屢屢出擊,8天中共攻克、摧毀碉堡39處,殲敵1200餘。
5月17日,八路軍總部電勉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政委程子華及冀中全體指戰員,堅持平原反“掃蕩”。號召冀中部隊渡過艱難路程,爭取反“掃蕩”全部勝利。同時命令各戰略區積極出擊,山東部隊向津浦路滄縣至德州段;晉冀魯豫軍區向平漢路石家莊以南段進行破襲,吸引敵人回援。
5月16日至6月中旬:“剔抉清剿”(9)
冀中軍區轉至外線的部隊,晉察冀軍區所屬路西及平西地區部隊及山東軍區、晉冀魯豫軍區部隊雖然都對敵展開進攻,積極作戰,但對敵人的打擊似乎有限。日方資料中提到:“於17日得到特情報告,敵方對外圍冀西、冀南軍區各部隊頻頻下達指令,以20日為期,將對京漢、石德各鐵路進行全線襲擊。事實上,其後在第110師團警備地區內,敵人只在各地反覆發動過小規模的襲擊。”
看來,當時並沒有把敵人打痛。但日本人非常狡猾,他們裝出一副火急回援的架式,白天一輛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