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北門遙望燕雲自刎以謝天下!
參知政事說——積大宋百年國運,鑄成一劍,劍出,天地驚。
三司使說——後世子孫千年以下能否安居樂業在此一擊,大宋百年積存供奉一戰,即便拿老夫這身枯骨熬油,此戰也必須進行到底。
樞密院雲崢說——我不回來了,老子要拿下燕州當王宮行在!
號角響起,雲崢佩印,遼國使者耶律會的人頭隨著號角聲響起跌落塵埃,宋人已經自絕了宋遼之間任何可能的和談之路!
拜將臺上雲崢親手撕毀了《宋遼平行頂條約》,碎片被司天監的官員投進祭臺的火焰之中還給上天。
三萬京西軍將士以血祭天,聲言不勝不歸!
京中文人墨客無不懸腕賦詩,潑墨作畫,為北征張目,一時間,北征之音從大宋東京響徹大江南北,黃河兩岸。
大軍誓師完畢,龐籍親自給雲崢牽馬綴蹬,太子於十裡之亭捧酒恭送太保北征。
也就在這一刻,因為戰爭的緣故,除了北征,其餘的聲音全部消失殆盡,即便是悲憤不已的王安石,也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天賦使命。安靜的站在人群中,拱手恭送雲崢離開東京,祈禱大宋一戰功成!
“北征,北征,這是我大宋臣民永遠的話題,從太祖時期就唸念不忘的戰爭。直到太宗手裡才真正得以施行。
只可惜,三次北伐,三次失敗……損兵折將,更把大宋臣民最後的一絲膽氣也消磨殆盡。
遙想當年,太宗在燭光斧影的懷疑聲中,攜攻克太原城之威,開啟了大宋聲威最重的一次北伐。
然此時的宋軍已經是師老兵疲,前軍司馬崔彥進言“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疲乏,滅國擒王之後,宋軍上下人人有希賞意”。
驕傲的太宗想要平滅國內對自己的懷疑之聲,想要建立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的功績來堵塞悠悠之口。
率大隊身心俱疲的宋軍北征,他本人已駕發鎮州(河北正定)。由於軍士意怠,“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士氣如此,太宗仍執意伐遼。
大軍入遼境後。開始進軍還很順利,遼朝的東易州刺史和涿州判官先後以城來降。宋軍可以說是兵不血刃,岐溝關等軍事要地已落入手中。此情此景,與當年周世宗伐遼極其相似。
很快,大軍便包圍了遼朝的“南京”――幽州城。太宗本人駐蹕城南的寶光寺,指揮戰鬥。
為避免夜長夢多,太宗分遣諸將攻城。宋渥、崔彥進、劉遇、孟元喆四將分別率軍進攻幽州的南北東西四面城防。
幽州城牆堅厚。自遼太宗以來一直是重鎮所在,方圓近五十里。
當時帶領遼軍守城的是遼朝燕王韓匡嗣之子韓德讓,此人“有智略,喜建功立事。”韓德讓是漢人,其祖父韓知古原為從漢地為契丹皇室掠走的私奴。由於得知於耶律阿保機,官至中書令。
韓德讓之父韓匡嗣深受遼景宗寵信,但他只是以醫術見寵,並無軍事才能。庸父有佳兒,韓德讓不僅相貌堂堂,又深習邊事,盡力契丹皇室,他與城內官將“整器械,安兵側,隨宜備禦,志不稍懈。”
雖如此,大軍氣盛,日夜攻城不息,連遼朝的一個都指揮使李扎勒燦也逾城出降,“城中益懼。”
遼朝皇廷得知南京危急,忙遣南京宰相耶律沙將兵去救援,名將耶律休哥聞知訊息,自動請纓,就被遼廷遣來替換耶律奚底,一同奔赴幽州。
太宗皇帝攻奪幽州不下,圍城打援擊敗了耶律沙,卻在高粱河敗給了耶律休哥。
時值傍晚時分,耶律休哥下令其屬下騎兵、步兵人持雙火炬,邊行軍揮舞手中的火炬,宋軍不知多寡,微微後退。
很快,耶律休哥就與緊後趕來的遼朝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會師,一左一右,兩翼包抄,向宋軍奔殺過來。
夜色中作戰,遼軍精騎手中鋼刀飛舞,火炬亂飛,已經困怠多日的宋軍早在心理上輸了一截,交手沒多久,陣腳已經鬆動。同時,幽州城內的遼朝兵馬乘城舉火,大聲宣威,聲震天地,守將韓德讓等人也四開城門,列陣鳴鼓,大有裡應外合,夾擊宋軍之勢。
宋軍心怯,遼軍勢猛,南北西院大王奮勇當先,先前敗走的耶律沙重整兵馬又返戰場。耶律休哥身受三處傷創仍舊縱馬馳殺。
不一會,宋軍不支,崩潰四散。大敗之下,太宗本人也身中流矢,狼狽得乘驢車狂逃,僅以身免。
高梁河大戰,宋兵被斬首的就有一萬多,遼軍“匹敵兵仗、符印、糧饋、貨幣不可勝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