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伐攻訐只不過是為了這一幕史上最強奇術師之戰做墊場的?”女子在蛇圈中搖頭反駁。
我猛地記起,在老宅的一本古本藏書中,曾記載著盛唐時代最偉大的預言師李淳風、袁天罡以“梅花嘔血局、天罡北斗陣”占卜出的一個千載預言。
那預言就只有以下三行字——“中原、扶桑必有最強奇術師一戰,勝則千秋萬載國運昌盛,敗則永失王道石沉大海。”
“什麼是最強奇術師之戰?”我在心底默默地自問。
從甲午海戰到一戰、二戰,中日兩國之間在軍事、政治、文化、疆界、陸地、海洋上的戰鬥從未停止過。中國從積弱之軀到大國崛起,期間也經歷了漫長的艱難困苦的歲月。不過,百年以來,任何一場戰鬥都不能被稱為“奇術師之戰”,尤其不能稱為“史上最強奇術師之戰”。那麼,在很多中原奇術師的言論中,不斷有人提起李淳風、袁天罡的預言,對那場未來之戰既充滿了好奇,又充滿了恐懼。
關於李淳風,野史中的他比正史裡的他更為偉岸神奇,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定下了大唐朝數百年之基業。
正史《舊唐書??李淳風傳》記載:李淳風於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生於岐州雍,其父李播,隋朝時曾任縣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學問,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誌圖十卷、《天文大象賦》等。從小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天文、地理、道學、陰陽之學,9歲便遠赴河南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17歲成為李世民的謀士,參與了反隋興唐大起義。618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李淳風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唐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李淳風以將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的太史局,如魚得水,大展其才,鞠躬盡瘁40年。
野史中,以李世民、李淳風對談的敘事方式,記錄了李淳風對大唐之後的歷史預測,幾乎是每言必中,毫無差錯。只不過,正如世界預言名著《諸世紀》那樣,其中有些段落非常晦澀,所指出的方向各個不同,而後人對此的理解也大相徑庭,甚至很多地方都造成了極大的曲解,將一個明明可以超越《諸世紀》作者諾查丹瑪斯的世界級神人湮滅於“怪力亂神”的毀謗之中。
李淳風曾準確預言了明末闖王之亂、滿人入關、八國聯軍侵略之亂、日寇渡海之亂,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以為憑著自己的英明神武,一定能夠坐穩江山八百年,無需為那些“莫須有”的禍患做準備,遂導致了江山更迭、禍亂頻出。
像李淳風那樣的頂級奇術師本來是萬里無一、千年罕見的,但大唐朝卻同時出現了兩個,另一位即袁天罡。
野史中記載,袁天罡相傳為隋文帝楊堅之子,生於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初。因皇后獨孤氏殺其母,抱給袁家撫養,後拜峨眉山智仁法師學功,下山路遇李淳風之父李播以及藥王孫思邈,學得數術、醫術、相術,後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歷算學家、風水相術大師,投奔唐王李淵之後,成為唐朝開**師之一。貞觀初年,奉太宗命令測王氣由長安入蜀,後遊歷江湖,在凌雲山得道後白日飛昇,逍遙而終。
李淳風、袁天罡為後世奇術界留下了奇書《推背圖》,預言了自天地形成以來的萬年國運興衰治亂,所以歷代以來為世人矚目,爭相揭密。唐朝之後,《宋史??藝文志》正式將此書列入正史,可見後人對此書的尊崇。
關於《推背圖》的形成過程,據說是在李、袁二人晚年進入仙界之後,相背而坐,推古往今來之事。一人推前事(自天地形成以來),一人推後事(唐以後中國大事),推一事畫一幅秘象,寫幾句讖言偈語評點。這卷書流傳於世後,因最後一象有“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這兩句話,所以後人將書命名為《推背圖》。
在《推背圖》中,按照歷史順序準確點明瞭“太平天國”、“清兵入關”、“日本侵華”等歷史事件,被譽為東方千古預言奇書。時至今日,《推背圖》中前四十三象圖均已被歷史證實,其神秘性與準確性令人驚歎,後面未揭密的十七幅圖象、讖言依然是玄機難測。
當下,我們可以暫且不考慮《推背圖》那本書上所載的種種讖語,單單說“梅花嘔血局、天罡北斗陣”的預言。
按照世人所說,李淳風、袁天罡二人已經羽化成仙,對於人間輪迴看得通通透透。他們說出的每一句話,只不過是在看圖說話而已。
世人以為那些事、那些讖語是他們遙望未來,殊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