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微不足道的人,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但在楊漣看來,這還不夠,於是三天之後,他把目標對準了另一個人。

萬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十九日,楊漣上書,痛斥皇帝。

楊先生實在太純粹,在他心中,江山社稷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他看來,鄭大媽固然可惡,崔大夫固然可恨,但最該譴責的,是皇帝。

明知美女不應該收,你還要收,明知春藥不能多吃,你還要吃,明知有太醫看病,你還要找太監,不是腦袋有病吧。

基於憤怒,他呈上了那封改變他命運的奏疏。

在這封奏疏裡,他先譴責了蹩腳庸醫崔文升,說他啥也不懂就敢亂來,然後筆鋒一轉,對皇帝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勤勞工作,不愛惜自己的身體。

必須說明的是,楊先生不是在拍馬屁,他的態度是很認真的。

因為在文中,他先暗示皇帝大人忙的不是什麼正經工作,然後痛罵崔文升,說他如何沒有水平,不懂醫術,最後再轉回來:就這麼個人,但您還是吃他的藥。

這意思是說,崔大夫已經夠沒水平了,您比他還要差。

所以這奏疏剛送上去,內閣就放出話來,楊先生是沒有好下場的。

三天後,這個預言得到了印證。

明光宗突然派人下令,召見幾位大臣,這些人包括方從哲、周嘉謨、孫如遊,當然,還有楊漣。此外,他還命令,錦衣衛同時進宮,聽候指示。

命令一下來,大家就認定,楊漣要完蛋了。

因為在這撥人裡,方從哲是首輔,周嘉謨是吏部尚書,孫如遊是禮部尚書,全都是部級幹部,只有楊漣先生,是七品給事中。

而且會見大臣的時候,召集錦衣衛,只有一種可能——收拾他。

由於之前的舉動,楊漣知名度大增,大家欽佩他的人品,就去找方從哲,讓他幫忙求個情。

方從哲倒也是個老好人,找到楊漣,告訴他,等會進宮的時候,你態度積極點,給皇上磕個頭,認個錯,這事就算過去了。

但是楊漣的回答,差點沒讓他一口氣背過去:

“死就死(死即死耳),我犯了什麼錯?!”

旁邊的周嘉謨連忙打圓場:

“方先生(方從哲)是好意。”

可到楊先生這裡,好意也不好使:

“知道是好意,怕我被人打死,要得了傷寒,幾天不出汗,也就死了,死有什麼可怕!但要我認錯,絕無可能!”

就這樣,楊漣雄赳赳氣昂昂地進了宮,雖然他知道,前方等待著他的,將是錦衣衛的大棍。

可是他錯了。

那位躺在床上,病得奄奄一息的皇帝陛下非但沒有發火,反而和顏悅色說了這樣一句話

“國家的事情,全靠你們盡心為我分憂了。”

雖然稱呼是複數,但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睛只看著楊漣。

這之後,他講了許多事情,從兒子到老婆,再到鄭貴妃,最後,他下達了兩條命令:

一、 趕走崔文升。

二、 收回封鄭貴妃為太后的諭令。

這意味著,皇帝陛下聽從了楊漣的建議,毫無條件,毫無抱怨。

當然,對於他而言,這只是個順理成章的安排。

但他絕不會想到,他這個無意間的舉動,將對歷史產生極重要的影響。

因為他並不知道,此時此刻,在他對面的那個人心中的想法。

從這一刻起,楊漣已下定了決心——以死相報。

一直以來,他都只是個小人物,雖然他很活躍,很有抱負,聲望也很高,他終究只是小人物。

然而眼前的這個人,這個統治天下的皇帝,卻毫無保留地尊重,並認可了自己的情感、抱負,以及純粹。

所以他決定,以死相報,致死不休。

這種行為,不是愚忠,不是效命,甚至也不是報答。

它起源於一個無可爭議,無可辯駁的真理:

士為知己者死。

這一天是萬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二日,明光宗活在世上的時間,還有十天。

這是晚明歷史上最神秘莫測的十天。一場更為狠毒的陰謀,即將上演。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章 小人物的奮鬥

八月二十三日

內閣大學士劉一璟、韓曠照常到內閣上班,在內閣裡,他們遇見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