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的發現,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也就引起了更多科學家、甚至是其他人的重視。
既然人類的基因裡藏著還沒有解開的秘密,而且這個秘密很有可能是影響人類文明進化的關鍵因素,那為什麼要回避問題,而不是正面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呢?
當然,隨著針對人類基因的科學研究越來越深入,一些猜想也逐步得到了證實。
最先被證實的,就是人類應該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物種,存在的時間不是幾百萬年,很有可能是幾億年、甚至是幾十億年,只是過去的這段歷史,早就從人類的記憶中抹掉了,因此很多人相信,人類是一個失落的物種一個被某中高階文明拋棄在宇宙空間內,任其自生自滅的物種。
顯然,這又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
這就是,如果宇宙空間是用來流放人類的,哪怕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那麼就存在一個更加高階的空間。
這個猜想給了科學家、特別是物理科學家很大的啟發。
在第二次宇宙大探險開始之前,就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以人類的技術手段,能夠克服空間距離與光速造成的障礙。
這個辦法,就是空間捲曲法。
說得簡單一些,在需要前進的方向上,把空間捲曲起來,從而瞬間到達目的地,然後再把卷曲的空間釋放出來,以保證空間的完整性。因為是瞬間完成的,所以這個過程實際上在時間上沒有尺度。也就是說,如果只是針對某一個方向上的空間捲曲,就不會對空間的穩定造成影響。
當然,這只是理論,而不是實踐。
要到大約一萬年之後,也就是人類準備進行第三次宇宙大探險的時候,這個理論才會轉化為實踐。
到時候,空間與速度就不再是制約人類文明的壁壘了。
事實上,能在科技上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也得歸功於生物學家在人類基因工程上做出的巨大努力。
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內,科學家做了難以估計的嘗試。
根據後世估算當時至少有大約十萬億人類的生物科學家在從事這項科研,並且在一千年內,進行了大約十的三十八次方次數的實驗,最終由量變引發質變,發現了人類基因中的秘密。
在人類基因中,消失的不是一小段、也不是第二十四對,而是整整二十三條基因。
說得簡單一些,人類基因原本不是雙螺旋結構,而是三螺旋結構,即由三條基因組成一個螺旋體。
這意味著什麼?
從數學模型上看,這意味著人類基因的變化規律由二的三十一點六億次方變成了三的九十四點八億次方。
這有多大的差距?
如果把前者比喻成地球上的一粒沙子的話,那麼後者就是整個宇宙!
顯然,人類肯定被某個超級發達的文明改造過,不僅僅是被削弱了,甚至是被降級成為了最低等的智慧生物。
要知道,如果能夠恢復人類原來面貌,恐怕誰也不敢想像真正的人類是什麼樣子。
事實上,連最聰明的科學察都想像不出來。
可惜的是,要想使人類恢復本來面貌,絕對是一件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浩瀚工程。
當時,就有生物科學家非常絕望的預測,即便給人類一百五十億年,也就是宇宙剩餘的生命,人類也不可能讓自己恢復原來的樣子,因此所要從事的科學研究工作量,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有人感到絕望,也就有人看到希望。
不管怎麼說,人類自身的秘密已經揭開,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做的問題了。
探索精神,再次成為了人類的精神支柱,成為了人類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文明在這個時候,已經觸及到了宇宙文明、或者說是看到了宇宙文明的最高形態。
只是,當時人類文明的處境,完全可以用“可望不可及”來形容。
很多科學家都相信,人類文明突破自身的那一天,就是突破宇宙文明、進入到一個更高階別文明階段的那一天。
可是,這些科學家同樣相信,就算給他們無窮的壽命,他們也無法看到這一天。
不管怎麼說,人類已經認識到,在不斷的向宇宙深處進行探索的時候,還要花更多的力氣在自身進行探索。
也許,隱藏在人類自身裡的奧秘比隱藏在宇宙裡的奧秘還要深奧。
在產生了這個認識之後,人類文明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