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江府,‘皇宮中’!
大殿中的趙惇臉色難看的面對文武百官,南疆出兵的訊息剛剛傳回來,他已經在後邊兒摔了很多東西,只可惜,根本沒有意義,只能召叢集臣來議事。
自從去歲沈堂迎趙昚靈駕離開靜江府,趙惇便是想明白了,沈堂的那些話,恐怕並非欺騙自己。
之前自己這邊兒之所以能安穩,甚至主動跟沈堂的勢力產生摩擦,沈堂都選擇退讓,最大的原因並非因為他是皇帝,而是因為趙昚在他這邊兒。
沈堂與趙昚感情非凡這是其一,其二便是沈堂不想背上一個以臣伐君、亂臣賊子的名頭。
可現在,他趙惇最大的倚仗沒有了。
趙昚駕崩之前傳出去的那封沈堂的封王聖旨,無疑把趙昚的意思表達的很清楚。
‘朕要走了,將太平天下弄到四分五裂的地步,是朕的錯誤。所以,朕封你為王,而你給我平定這大宋的天下。’
“我不在乎到底將來誰做皇帝,已經對不起祖宗了,不能再對不起天下萬民。”
“朕這個逆子,你自個兒看著辦吧,若是還算有出息,那就唸在咱們君臣情分的份兒上,給他一個安穩的生活便是,如果沒出息,你隨意處置……”
不錯,這就是趙昚臨死之前想要對沈堂說的話。
雖然君臣未曾謀面,可沈堂顯然是懂了。
這一次沈堂之所以帶兵南下迎接靈駕,是雙方君臣的情分,可也是沈堂爭奪正統的一個方式。
你們天下人都看看,趙惇這王八蛋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正朔正統,可先皇駕崩他都不理會,還是人家趙王沈堂迎了靈駕,為先皇大操大辦,還安葬到皇陵之中。
不管怎麼看,人家沈堂才像是正統。
不幸趙怎麼了?人家還叫做趙王呢?看看這些姓趙的乾的都什麼事兒?這也是一個天子該做的嗎?
趙惇他也不是不明白,只可惜他根本沒有與沈堂對峙的實力,也只能咬著牙吃了這一次大虧。包括最近各地州府傳報,說自己囚父弒君……震怒之下,趙惇不知道殺了多少人。然而,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他也是以殺止言,輿論反而更為洶湧。
不敢明面上討論,還不能背地裡傳播了?什麼?你說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他憑什麼不讓大家說?清者自清的道理一個皇帝都不明白嗎?
而且,我可不是瞎說,而是有證據的……
反正這件事情,就是一個屎盆子扣在趙惇腦袋上,不是屎也是屎了。
沈堂離開後,他便是暗中與臨安講和,趙伯玖倒也不是純傻子,而且這段時間雙方拼的的確是夠狠,臨安那邊兒也想著修養一番,反正現在是靜江府主動求和,撈點兒好處暫且罷兵也不錯。
雙方大規模的征戰很快停止,雖然還有一些小摩擦,不過卻也無關大局。
而後,趙惇調派了幾萬兵馬到荊南一帶,等的就是沈堂南下。
他早就與趙伯玖商議好了,沈堂厲害是不假,可也不是三頭六臂。所以,靜江府這邊兒以荊南、荊北千餘里的戰略縱深消耗沈堂兵馬的銳氣,並削減對方兵馬的數量。而後將沈堂的兵馬牽制在靜江府之北的武岡、桂陽一線。
等到這時候,臨安的趙伯玖就可以動起來了。
從臨安之北匯兵,直接攻打沈堂的要地建康府,而後以建康府為跳板,威脅兩淮等要地。
如果沈堂不退兵的話,就會從佯攻變成真實的進兵,如果沈堂退兵則靜江府可以銜尾追殺,重新收復荊南、荊北之地,甚至直接殺入到京西南路一帶。
沈堂厲害可又不是神,難道還能以一己之力抵擋兩方進兵嗎?
可是他沒想到,事情出了意外,沈堂的兵馬還未曾等來,大理和南疆諸地已經先行出兵,並且在自己屁股後邊兒狠狠來了一下子。
現如今,沈堂是不是糾結他不知道,他趙惇卻是糾結了。
他不是沒有考慮過大理和南疆的問題,因此,稱帝之後他第一時間便是遣出使團前往南疆諸部和大理,不管對方對自己有沒有用,可至少不能成為自己的敵人。否則,自己數面受敵,這誰受得了?
得到的結果倒是也還算讓他安心,大理和南疆諸部盡皆表明自己的態度,他們都是大宋冊封的,並不會干涉宗主國內部事務,不管將來誰能夠平定天下,他們都會臣服於誰。當然,我們過的艱苦,你給我們點兒好處總是應該的吧。
趙惇自然是樂意答應下來,只要這幫人不瞎摻和,那自己後邊兒就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