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現如今的沈家雖然是國公府門第,可是相比起其他高門大戶,不管是規矩還是其他,都還差得遠。
就比如說,除夕這一天,一些大族都需要開祠堂祭祖。
祭祖這件事情在中原源遠流長,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單獨的百姓,對於祭祀的事情都尤為看重。
國之大事、在祭與戎,便是這個道理。
但是,不同的家族,對於祖先的祭祀儀式也並不一樣。
高門大戶、子弟繁茂,所以有專門的祠堂、族譜,過節或者發生了重大的事情,都需要開祠堂祭祖以此來稟告先祖,甚至,婚娶之時的三書六禮,其中的納吉,便是收到女方的庚帖後,將庚帖置於祠堂或者先祖案前請示兇吉。但是,一些小門小戶,甚至都已經斷了親,而且,窮苦的百姓也未必有足夠的精力、錢財去修建祠堂。
如果是一族匯聚,比如之前的沈家村,同樣有一座祠堂。
沈家村大部分都是姓沈,而且也都是血脈分支,所以,哪怕關係已經極遠併除了五服,可是依舊是同族之人,在重要的節日,便會由族長開祠堂,所有人前往祭祖。
可是,沈堂當初與沈家村幾乎是斷絕了關係,再加上沈堂本就是後世穿越而來,所以,對於沈家村並沒什麼歸屬感,除了每年親自或者遣人前往去給父母的墓修繕一二之外,跟沈家村算是斷了聯絡。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現在沈府之中並未修建祠堂,只是在後宅中供奉了沈二福兩口子的牌位,時常供奉而已。
至於族譜……現在沈家的人不算少,可是也著實算不上多,因此,自然也是沒有的。
族譜的出現,已經很難考證是出在什麼時代,以誰為先,不過一般來說,很有可能在極為久遠的遠古時期便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方式不一樣而已。
有記載所查的,至少先秦時期就存在一些諸如《周官》、《世本》之類,實際上就相當於後來的族譜,在秦漢的時候,帝王年譜開始正式出現。
族譜本就是父系家族體系中,記錄家族來源、遷徙、傳承的一個過程,秦漢涉及到皇帝繼承,所以帝王年譜的出現算是水到渠成。
再之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大肆盛行,當時的選官制度還不是科舉,家世或者舉薦就變得極為重要,而家譜便成為了能否進入仕途的重要證明之一。包括婚娶,同樣如此,歷朝歷代的婚娶都講究門當戶對,和哪一個成婚,同樣需要查證家譜,並非什麼人都能隨意自由戀愛、婚配。
緊接著,一些高官也開始修家譜,實際上便是因此而來。
這家譜真正在民間廣泛傳開,是從宋朝開始。
有句諺語說得好,亂世砸鍋造槍炮、盛世修譜建史廟。
對於普通百姓,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稱不上友好,大宋也同樣如此,但是,你卻不得不承認,哪怕大宋戰爭的能力很弱,可是在極度繁榮的經濟環境下,百姓的生活穩定性和質量得到了提高,因此,家譜從官方壟斷,開始走向民間百姓。
當然,這裡所指的百姓,也不是貧苦人,大多都是有一些家財、鄉紳之類的。
不過這也意味著,族譜的發展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比如很多計程車大夫,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等,都親自篆修了族譜,甚至,歐陽修和蘇洵還創立了新的譜例,使得私修族譜變得極為繁盛。
那就要說了,這家譜從哪一代開始寫?
這一般分兩種情況,其中第一種,便是始祖。所謂始祖,便是這個姓氏的最初始來源。
中國的姓氏之複雜、來歷之多樣在此並不贅述,總體來說,到了後世除了少部分改姓、賜姓之外,族譜都是另外一種,那便是從開基祖開始寫起。
顧名思義,開基祖便是開啟基業之祖,在說明白一點兒,就是這個普通的家庭,在某一代出現了一個極為厲害的人物,或者當了大官兒或者封了爵位或者置辦了龐大的產業,這個家族從普通家庭,上升了一個層次,這個人便可以稱之為開基祖。
以現在的沈家來說,之前沈家只是小門小戶,甚至往上數三四代都不知道是什麼身份,自然談不到什麼傳承。
而現在,沈堂不僅科舉取士,更是立下了家業封國公位,將來沈家寫族譜的時候,後代子孫便會從沈堂這位開基祖寫起。那一般什麼時候立族譜?正常來說,至少要到沈堂的孫子一輩。
族譜最重要的便是傳承,只有有了後代傳人,才證明你這一代變得穩定了,有了傳續,因此,等到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