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酥瀉篤冢�*案接連爆發,涉案金額成倍、成十倍增長,官員貪汙動輒數萬,十萬,數十萬。乾隆三十四年,一個小小的貴州知州劉標就侵蝕公帑二十四萬兩。第二次金川之役中,一個小小的松崗站站員居然一次侵佔公款近九萬兩。

二是*官員由底層向高層發展,涉案高官越來越多。一般來說,高階領導幹部經過組織程式千挑萬選,人格素質和政治素質均應大大高於官僚隊伍的平均水平。確實,在乾隆前期,因為*而敗亡的高階官員,不過三五人而已。而到了中期之後,形勢為之一變。從州府,到省級大員,最後到首席軍機大臣,都陷入*的泥潭。乾隆中後期二十多年間,省部級高官被處理者達二十多人。乾隆皇帝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各省督撫中廉潔自愛者,不過十之二三。”(《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

三是賄賂公行,窩案串案迅速增多,*呈集團化公開化趨勢。

康雍兩朝,舉朝視貪腐如仇敵。到了乾隆朝,大家對*已經不以為恥,反以為常。在權力已經充分市場化的背景下,辦一件事,安排一項工作,升一次官,枉一回法,需要多少錢,都有心照不宣的規定。不懂這些潛規則,在官場是無法立足的。如果不貪汙,一個人就無法操縱自己的關係網,如果不貪汙,他也沒辦法建功立業。在一定範圍內的貪瀆,不但是社會所默許的,而且是必須的。“腐而不敗”,是做官的最高境界。

為了自保,*者在政治上拉幫結派,經濟上相互牽連,結成了利益同盟,呈現出明顯的群體性,即“窩案”、“串案”。其主要特徵是涉案人員眾多,形成了具有緊密人身依附性質的關係網。乾隆四十六年到四十九年,朝廷一連查出了五起貪汙大案,都是“辦一案,牽一串;查一個,帶一窩”。一人敗露,則與他有關的關係網上的數十名乃至上百名官員就全部被揭露出來。常常是一人犯案,會導致一省官僚體系癱瘓。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節 腐敗大潮(2)

乾隆晚年最典型的一起貪汙大案,甘肅冒賑案,就同時具有以上三個特點。

乾隆四十六年,甘肅人蘇四十三率回民起義,乾隆皇帝派兵進剿。由於事發突然,甘肅一時難以籌集大量兵餉。時任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為了表現自己,主動向皇帝表示,願意捐出四萬兩,以解燃眉:“臣甘願將歷年積存廉俸銀四萬兩,繳貯甘肅藩庫,以資兵餉。”

聰明反被聰明誤。讀到這個奏摺,乾隆的第一反應不是大加讚賞,而是心中一愣。眾所周知,甘肅是個窮省,官員收入很低,一個布政使怎麼能一下子拿出這麼多錢?

在佈置戰爭的同時,皇帝派人密查王廷贊家產來源。一查之下,甘肅冒賑案迅速敗露。

原來,乾隆三十九年,王廷讚的前任山西人王望任甘肅布政使。他對皇帝說,甘肅這些年連年大旱,百姓餓死不少。因此請示朝廷,在當地開展捐糧運動,捐得多的富戶可以取得“監生”資格。對救災一向大力支援的皇帝批准了王望的建議。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王氏卻只收銀子,不收糧食。數年之間,就籌集了上百萬兩白銀。這筆錢他一分錢也沒有用來救災,而是在命令各級政府編造假賬報銷後,與各級官員私分掉了。

在貪汙大量銀兩的同時,王望不斷上奏朝廷,說他辦理捐糧事宜,救了多少多少災民,災民如何如何流著淚感謝皇帝,感謝朝廷,哄得皇帝心花怒放。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乾隆因王望辦理捐糧“有功”,一道諭旨將其調往浙江升任巡撫。王廷贊接任布政使,按前例繼續貪汙。據事後統計,從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初,甘肅省共有二十七萬四千多人捐了監生,收銀一千五百萬兩,通省官員合計侵貪賑銀二百九十多萬兩。

這樣嚴重的貪汙案件,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它反映出大清政治體制的許多致命問題。首先是監察機制形同虛設。

有清一代,放賑過程有著嚴格而細緻的規定。規定發放糧米時,官員必須親自到場,每日發放後,官員要親自簽字畫押,以為憑證。全部發放完畢之日,還要在發放冊首尾簽上總名,通冊加騎縫印記,以備上司檢查。同時,還要將發放數目,具體領取人名字、數額張榜公佈,讓百姓監督。然而王望命令全省官員自行捏報災情,所有報災、勘災、監放規定均視為一紙虛文,無一執行。數年之間,不但從來沒有人檢查核實,也並沒有人舉報揭發過。

對於甘肅捐糧這樣的大事,皇帝是十分重視的。乾隆四十二年初,皇帝曾經派人到甘肅開倉查糧,以防捐糧過程有弊。可是甘肅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