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共鳴;為什麼經典的喜劇——比如卓別林的作品——大多都是笑中帶淚;為什麼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會成為研究美學的必讀書籍。
我無意在此對這部鉅著做過多的陳述,畢竟有很多比我更為專業的學者在鑽研。回到之前的話題上來,按通俗的話講,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你看讓你遺憾。
在人短暫的一生當中充滿各種大大小小的遺憾,所以悲劇更有代入感,更容易引起共鳴。
而再進一步挖掘的話,我們會發現對悲劇的追捧在幾萬年以前就已經深入了人類的骨髓。想想這樣的場景,古人類在奔跑當中追殺著自己的獵物,卻被髮狂獵物殺死數人後逃之夭夭;眼看這些今天的食物沒有了著落,族人可能因此捱餓甚至死去。他們這個時候會是什麼感受?如果這個時候,發狂的獵物因為什麼意外氣息奄奄被他們抓了個正著,突然而然的今天食物又有了,他們又會是什麼感受?
一直面對著這種不知道明天是否還能活下去的情況,讓對未知的恐懼在恆久的進化中完整的刻入了每一個人的基因片段。人類可以因為這恐懼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也可以因為這恐懼滑向悲觀的深淵,這就是為什麼經典的文藝作品大多都是悲劇的原因之一。
好吧,這個話題就此打住,再回過頭來看看我的第一個論點。現在大家應該明白我為什麼說這是寂寞無聊的產物了,如果莎士比亞從出生就整天都為明天的生活而發愁的話,他還能有時間有精力去創作嗎?還會爆出思想的火花嗎?
人類註定了只有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沒有了後顧之憂了,才會開始去思考諸如宇宙的真理之類的東西。中世紀的那些貧窮的農夫們在看到這些文藝作品後也許會在心裡有那麼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