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而言,希特勒只是個“維也納的下士”。從某種意義來說,德國陸軍是希特勒的合作者。
希特勒對此早有不滿,自不願意增加德國陸軍的聲望,擴大其聲勢。
而且在當時,空軍越來越受到重視,認為是主要作戰力量,卻還不熟悉空軍的使用。杜黑的《制空論》被許多人奉為圭皋。其實,在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時候,面對訓練有素,有所防備的敵人,空軍還不足以成為決定性力量的。地面的戰鬥,始終還是需要地面部隊來解決。
希特勒相信了戈林的許諾,把任務叫給了“自己人”——戈林一手建立的空軍,是出於政治需要,也是覺得,“煮熟的鴨子飛不了”。
誰知道,“煮熟的鴨子”還真是飛了。
由於天公不作美,惡劣天氣從五月底一直持續到六月中旬,德國空軍的打擊力度大受影響,而海灘上的環境,也大大減輕了轟炸的威力,敦刻爾克的英軍部隊損失有限。
反而使盟軍獲得了一個意外的喘息機會,他們得到時間調整了防禦,鞏固了敦刻爾克周圍的袋形陣地。
5月30日,在丘吉爾的命令下,英國海軍開始執行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公報反覆宣稱,“在阿託瓦的法軍的命運已經決定了”,“被迫退入敦刻爾克周圍地區的英軍在我們集中進攻之下正走向毀滅”。
與此同時,英國海軍卻只花了四天時間,就撤退了13萬多人。
等到德國人發現問題嚴重的時候,卻為時已晚。德軍面對的是一條穩固的防線。在戰爭中,窮寇莫追,歸敵勿迫。這是因為想要逃命的敵人,會爆發出難以想象的戰鬥力,會拼死作戰。再強的軍隊,面對拼命的敵人,也一樣會頭痛。
為了能夠撤退,英法聯軍就是在拼命作戰。在德軍的瘋狂進攻和猛烈轟炸下,盟軍陣地仍巍然不動。
說到底,“為了消滅敵人”與“為了生存”,兩者爆發的作戰意志完全是兩個層次的。
加之,英法聯軍陣地完備,兵力多達數十萬,武器裝備的差距再大,也沒有抗日時中日兩軍的差距大。德軍若是能順利攻克,才是奇蹟。
6月3日,知道德國已經察覺到撤退行動,英國乾脆號召沿海的居民都參加到撤退行動中。許多有船的英國人,就駕駛自己的船,加入到行動中來,這大大增加了撤退的速度。
海軍部地圖室主任皮姆海軍上校和他的兩三個同事在四天時間裡駕著一艘荷蘭小船運回800多人。要知道,號召發出以後,參與撤退的船隻多達2000多艘。
到6月10日德軍攻克敦刻爾克為止,這些船隻把34萬英軍士兵和法軍士兵運到了英國。雖然因條件所限,這些人拋棄了所有重武器和軍需物資,只隨身攜帶了步槍等輕武器。但是,訓練有素的戰士,才是最寶貴的。這些訓練有素,經歷過戰爭計程車兵,在此後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丘吉爾在英國國會下院,宣佈了敦刻爾克撤退取得成功,他發表了那篇流傳甚廣的著名戰鬥宣言: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的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演講是很精彩,丘吉爾的信心十足。但他面臨的處境,比想象中的更為艱難,在德國大通了中德航線以後,德國的物資補給,就不存在問題了。簡單地說,丘吉爾面對的是一個全無後顧之憂,全力以赴戰鬥,前所未有的德國,他的戰鬥力超過了任何時候。
我對英國首相的演說,深感欽佩,卻沒有放在心上。英國的沒落,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誰也無法挽回,就算有美國的支援,也是一樣的。我更關心的是,中國國防軍的擴軍備戰。在一場席捲全世界的戰爭中,想要獨善其身,也是需要有強大武力支援的。
德國對西歐的進攻,雖說有著小小的不足,沒能取得全勝。但是,誰也無法否認德國的勝利。這一戰,德國繳獲了2500門大炮,1萬1千挺機槍,俘虜了125萬人,其中有50萬名法國人,45萬名比利時人,25萬名荷蘭人,5萬名英國人。
戰地記者黃遠生髮回的照片上,屍體、卡車和各種武器的殘骸遍佈敦刻爾克海灘。
6月19日,德軍進佔巴黎;23日,德軍佔領法國西北端的佈雷斯特,並在第二天攻佔萊昂斯。至此,法國喪失了幾乎全部武裝。
6月27日,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