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的灰暗,重新展現出它的活力和生機。瞧,街道兩旁的中國槐和法國梧桐,都翻起了綠色的波浪;大大小小的街心花園,五顏六色的鮮花開得耀眼奪目,黃原河還未進入汛期,河水清澈透底,甚至能看見水中墨點似的蝌蚪和纏繞著蛤蟆衣的鵝卵石。在古塔山那裡,幾個古色古香的涼亭,已經深埋在樹海之中;遠遠望去,會激起人許多詩意的聯想,猶如夢境中出現的江南景象。大街上,姑娘們都穿起了鮮豔的花裙子,滿眼都是流彩飛霞。因為沒有了取暖爐子冒出的黑煙,城市上空潔淨如洗,豁然開朗;人們倏忽間就象生活在了另一個世界。
在這些火辣辣的日子裡,地委書記田福軍忙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
前不久,省委派來工作組在黃原搞黨政機關機構改革。說穿了,這是一次人事大變動。
因此上上下下颳風下雨,鬧得雲來霧去,不可開交。
根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地區一級新的領導班子年齡在五十歲以下的要佔三分之一,大專文化程度的要佔三分之一,而且要採取個人推薦和組織推薦相結合,民意測驗與組織考察相結合,下級黨組織考察與黨委人事安排小組考察相結合的辦法。一旦地委行署新的領導班子組成,便立即著手各部、局、委、辦的機構改革工作。所有這一切,當然要牽扯許多領導幹部的命運;而一個領導或上或下,又牽扯一批幹部的命運。
不必諱言,在中國及其執政黨內,幹部中大山頭不明顯,但小山頭小圈子則處處存在,世人皆知。因此,在那些日子裡,黃原地委和行署都亂得沒人上班了。幹部們四處亂跑,搞各種秘密活動。省裡來的工作組,幾乎沒明沒黑被許多人包圍著,傾聽這些人說某個領導的好話或壞話……現在,這場混亂終於結束了。地委行署的班子變化很大。老人手除過他、正文和世寬沒有改變外,年齡大點的都退到了二線,繼而上任的副書記副專員都是一些年輕而有大專文憑的幹部。
田福軍本人比較滿意這個新班子。當然,他知道許多幹部對此有各種不同意見和看法。
新班子組成之後,各部局和縣的領導機構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這樣,工作才逐步轉入了正常,田福軍立刻從農業和工業兩個大的方面開始作新的佈置與安排。
農業方面問題不是很大。這兩年,他主要依靠現已被提拔為副專員的原農業局副局長姚旺林搞“四法”種田,使得全區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姚旺林是北京農業大學的畢業生,南方人,畢業後主動要求來黃土高原工作。經過了十幾年的探索,在總結了黃土高原幾千年農民種地的經驗後,創造了“四法”種田的科學方法。所謂“四法”,即壟溝種植,水平溝種植,間作套種和生物肥田。這種方法已經引起了農牧漁業部的高度重視,被中央一位領導譽為北方旱作農業的典範性方法。由於全區普遍採取這種先進的種田法,加之地委在四月份又作出了在農業方面十條放寬政策的措施,今年的糧食產量有希望突破歷史最高紀錄,達到十三億市斤左右,比去年要增長百分之三十五。
農村工作下一步的重點是集中精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鼓勵農民搞小買賣,搞長途販運,搞建築行業,搞磚瓦廠,搞小煤窯,搞各種編織活動;並且要迅速改造農業經濟結構,將單一種糧發展為搞大規模經濟作物,種花生,栽果樹,栽泡桐,辦各類養殖業。
去年,他和專員呼正文與省上有關部門爭得紅脖子漲臉,終於將全區的烤煙種植面積由原來的三萬畝擴大到二十萬畝……
麻煩的是全區的工業。如果按中共十二大的精神,工農業生產總值要在本世紀末翻兩番,就黃原地區而言,光靠發展鄉鎮企業和擴大農村的多種經營根本不可能實現這樣一個驚人的目標。必須在骨幹企業上下大功夫。沒有工業的翻番,總產值的翻番就是一句吹牛皮話!
黃原在歷史上一直是個貧困落後地區,但實際上又不窮。他的優勢在資源方面。這裡有石油,有煤炭,還有一百六十多萬畝的森林。
田福軍設想,旁的先不說,如果原油能搞到六十萬噸以上,產值就有四五億元人民幣。
另外,應該將鍊鋼廠、絲綢廠、水泥廠和第二毛紡廠的規模擴大——現在那種狀況根本見不了幾個錢!
唉,設想僅僅是設想,困難卻大得無法設想。主要的困難在兩個方面,一是交通運輸,二是缺乏人才;外地的知識分子不願來這裡,本地的知識分子又大量外流……田福軍和正文商量後,決定召開縣委書記縣長會議,地區部門的一二把手也參加,讓大家出主意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