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光返照我們定名為“藍色方案”X的對於蘇聯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導致了斯大林格勒之戰。“藍色方案”是個具有真知灼見的設想,主要是希特勒的主意,並且幾乎取得了成功。斷送這個方案的是希特勒本人。
弗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阿道夫。希特勒在用兵打仗方面的鮮明對照,完全如出普魯塔克的筆下。一個象蜘蛛般精密盤算,一個是孤注一擲的賭徒;一個是事事按照計劃,一個是全憑心血來潮發號施令;一個是謹慎小心地運用有限兵力,一個是揮霍成性,濫用兵力;一個是沉著穩健,倚重軍事將領,一個是一意孤行,不容將軍作主;一個是對部隊關懷備至,一個是魯莽衝動,只知驅使部隊送死;一個是每次戰鬥務必小心翼翼地探明虛實,一個是醉心於總體戰,把最後一批預備兵員都送上火線;這兩個世界強敵終於在一九四二年正式交鋒,同樣都是在他們執政九年之後,兩人之間的區別卻是如此強烈鮮明。
現在回顧往事,全世界所看見的全是希特勒一九四五年身陷絕境的醜惡形象:羅斯福所設陷阱中的可憐蟲,一個全身軟癱、索索發抖但又依然耽於夢幻、頑固不化的怪物,他之所以尚能維持對於一個已是精疲力盡的德國的統治,完全是靠著恐怖手段。但是這並不是一九四二年七月時的希特勒。那時候,他們是我們的至高無上的元首;一個高高在上、令重如山、不可一世的軍事首腦,統治著亞歷山大、塏撒、查理曼和拿破崙等人望塵莫及的龐大帝國。那時候,德國的勝利光芒正映照全球。只有在今天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們才能看清,那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
藍色方案藍色方案指的是旨在結束東線戰事的一次夏季攻勢。
我們在一九四一年的進軍巴巴羅沙行動,目的在於透過一次三路進兵的大規模夏季攻勢,消滅紅軍,摧毀布林什維克國家。我們試圖一舉完成的事業超越了我們的能力。我們雖然打傷了敵人,但是俄國人是麻木不仁的宿命論者,具有野獸般的抵抗和忍受能力。日本人不顧進攻西伯利亞——斯大林安插在我們駐東京大使館的間諜佐爾格及時地向他報告了這一點——這使那個赤色統治者得以撤空他的亞洲防線,並將剽悍野蠻的蒙古軍隊這一有生力量投入戰場對付我們。他發動的各次冬季反攻雖然曾將我們牽制在莫斯科郊外的冰天雪地之中,反攻後來也漸告衰竭。待到春天冰雪消融,我們仍然控制著大約相當於美國密西西比河以東全部地區的蘇聯國土。如果遭到佔領的是些浮躁的美國人,誰也不會懷疑,他們必定早已徹底崩潰。但是俄國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必須再給他們一次沉重打擊,他們才會認輸。
藍色方案就是巴巴羅沙行動在南方戰線的續篇。目的在於奪取俄國南部的工業、農業和礦產的豐富資源。這一方案的主旨有限而明確:守住北線和中線,要在南部克敵制勝。希特勒生來是個大陸人的頭腦,對於地中海的戰略一竅不通,但是退而求其次,這個方案卻也不失為一條上策。我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所以必須進攻。再說,如果沒有高加索的石油,我們顯然也無法把戰爭進行到底。
希特勒那份著名的第四十一號指令,最初是由約德爾的內行手筆起草,後來經過他親自改寫。且不管那一套亂七八糟的政治詞藻,藍色方案的主導思想共有以下幾點:1。把冬季作戰有所突破的戰線予以拉平鞏固;2。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奧廖爾——線上固守北部和中部;3。攻克直到土耳其和伊朗邊界的南部地區;4。攻佔列寧格勒,如果可能,也拿下莫斯科;5。在俄國的主要目標一旦達到,如果敵人依然頑抗,則加固從芬蘭灣至裡海的東線,對大勢已去的敵軍採取守勢。
這樣一來,巴巴羅沙行動原來的目標現在實質上已經變成加固從芬蘭灣直到裡海沿岸巴庫大油田一線的防禦工事,形成一道斜伸的萬里長城,從而封鎖我們的“斯拉夫人的印度”。如果此戰告捷,我們還能取得其他一些重要好處:切斷假道波斯灣的租借物資運輸線,爭取土耳其傾向我方,斷絕敵人的波斯石油供給。如果這一切都能進展順利,那麼進軍印度或者揮戈北上,橫掃伏爾加河以東地區,最終從背後佔領莫斯科,也就指日可待。應該承認,這是一項冒險的方針。我們已經失敗過一次,而此次再作嘗試,力量已經大不如前。不過,俄國也同樣受到了削弱。再說,德國人民在希特勒領導之下建立世界帝國的這一輝煌壯舉,也統統不過是一場層層加碼的賭博而已。
我們當時如果能夠奪取俄國的小麥和石油,從而改變戰爭力量的對比,然後又能穩住東方戰線,那就可能會出現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