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君諒解外,其他核心人物都陸續離開了權力中心。領議政金左根辭職,領敦寧府事金興根稱病告退,外戚勢道政治的代表人物,金左根之子金炳翼,離開中央調任廣州留守;受安東金氏器重的李格元也被趕出京城改任水原留府,失去權力。其他對金氏勢道政治阿附追從的官員也遭到清洗。
於是,以趙鬥淳為領議政,金炳學為左議政,柳厚作為右議政的新的中央統治體系開始確立;大院君的心腹人物也相繼被安插到政府要害部門。經過此一翻改造,以大院君為核心的權力結構與中央集權制統治得到了加強,大院君所設想的內政改革有了政治保證。
高宗三年(1866)2月,趙大妃取消了垂簾聽政,宣佈“還政”於國王。從此,在高宗親政的名目下,大院君掌握了政治實權。
大院君輔一執政,為了緩和人民的反抗,阻止統治階級內部的互相傾軋,首先改革了用人制度。一方面抑制長期獨佔政府要職的老論系人物,一方面推行人才本位主義,廣泛網羅各界有為人士,以表示自己政治的開明。同時,為避免重蹈戚族專權的覆轍,大院君還用盡心計選定了高宗的王妃,認為閔妃家世孤單,不會對王權形成威脅。
在這之後,大院君又全面整理地方兩班榨取人民的老巢——書院,圖謀加強中央政權。
最初,書院是隱居求志之士,講道修業,於寬閒之野、寂寞之濱,歌詠先王之道,蓄其德、熟其仁之處所。書院在朝鮮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初仿效中國白鹿洞書院而建,明宗時代,開始出現懸掛御筆匾額的賜額書院。此類書院擁有國王賜予的大片良田和奴婢,享有免納賦稅、徭役和免繳稅金等特權。另外,還有大量的私設書院遍佈民間,發展到後來幾乎達到氾濫的地步。到大院君執政初期,賜額與非賜額的書院共達六百餘所。
這些書院不僅濫用各種特權,向地方官署和人民勒索錢財,且又倚此佔奪土地,奴役人民,公然變書院為施行私刑的殿堂。一方面又作為“儒學論”的中心地,結成黨派,崇尚政論,左右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