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0部分

第一次西非戰爭中戰敗的喀麥隆並未放棄收復失地與復仇的想法,並且一直在為此做準備。

2034年3月底,在美國的全力支援下,喀麥隆軍隊從阿達馬瓦山北面越過邊境線,攻入奈及利亞境內,第二次西非戰爭爆發。

與第一次西非戰爭相比,第二次西非戰爭要“正規”得多。

從一開始,喀麥隆軍隊就得到了美國軍事顧問的大力指點,甚至可以說,整個作戰行動多是由美國軍人在指揮。受此影響,喀麥隆軍隊的戰爭目的非常明確,即不以收復失地為主要目的,而要透過這場戰爭完全控制曼達拉山,並且為長期控制該地區莫定基礎。更重要的是,喀麥隆投入的軍事力量中,除了120萬地面部隊之外,還有當時西非地區最為強大的空軍,以及一支規模不算太小的海軍。戰爭爆發後不久,喀麥隆海軍就封鎖了奈及利亞的海岸線,並且派遣突擊部隊控制了奈及利亞近海地區的所有石油開採平臺,還先後炮擊了奈及利亞的主要港口城市。為了支援喀麥隆的軍事行動,美國海軍不但向幾內亞灣派遣了一支航母戰鬥群,還向周邊國家施壓。

很明顯,這不是喀麥隆的戰爭,而是美國的戰爭。

從美軍的部署就看得出來,美國的意圖就是佔領與控制曼達拉山,獲得這座足以讓美國享用200年的稀有金屬礦藏。問題是,喀麥隆的綜合國力遠遠比不上奈及利亞,即便得到了美國的援助,也很難單獨打贏第二次西非戰爭。受此影響,在2035年6月底之前,包括赤道幾內亞、剛果在內的好幾個西非國家先後捲入這場戰爭。

問題是,在這個時候,共和國沒有辦法為奈及利亞提供多大的援助。

眾所周知,共和國在2035年的首要任務是打贏印度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奈及利亞的稀有金屬礦藏對共和國的價值並不大,因為共和國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儲備國,還控制了鄰近的寮國(川壙礦是世界上第二大稀有金屬礦藏)、以及東非的蘇丹(蘇丹擁有非洲各國第二多的稀有金屬礦藏),還可以從其他地區獲取稀有金屬礦藏,所以有沒有奈及利亞的稀有金屬礦藏對共和國的影響都不是很大。重要的是,稀有金屬礦藏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共和國不需要,不等於可以拱手讓給競爭對手。正是如此,當時的共和國元首王元慶才會採納裴承毅的戰略建議,將印度戰爭的時間由 1年縮短到半年。同樣的,裴承毅也正是因此獲得了王元慶的高度賞識。

因為共和國沒有辦法提供大規模軍事援助,甚至無法打破美國對奈及利亞進行的海上封鎖,所以在戰爭的最初幾個月,奈及利亞只能以空間換時間,用其龐大的兵力去對付戰鬥力更加強大的敵人。到2035年11月底,也就是印度戰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結束時,奈及利亞不但丟掉了佔領區,還丟掉了整個阿達馬瓦州即曼達拉山所在州,以及大半個塔拉巴州與博爾諾州。在這短短8個月的戰鬥中,奈及利亞總共損失了250萬軍隊,僅陣亡官兵就超過了200萬,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投降之後被喀麥隆軍隊屠殺。

當然,在這8個月內,共和國也不是什麼都沒做。

在戰事艱險的情況下,由共和國出面,奈及利亞國內的兩大政派達成了和解協議,即聯合應對外來入侵,戰爭結束後在共和國的監督下進行全民大選,以結束長達數十年的國內政治動盪。作為監督方,共和國還承諾在戰爭結束後,幫助奈及利亞進行現代化建設,使奈及利亞擺脫貧困與落後。

事實上,共和國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是在奈及利亞,而是在中部非州的查德。

2035年4月底,也就是喀麥隆大軍攻入曼達拉山,正在為取得的勝利歡呼的時候,蘇丹軍隊在共和國軍事顧問的支援下,千里奔襲恩賈梅納,一舉控制了這個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千米的中非國家。更重要的是,蘇丹軍隊還控制了沿途的軍事重鎮,並且讓查德軍隊放下了武器。

因為突擊行動過於快速,而且順利得讓人難以想像,所以當時整個西方世界都認為是共和國軍隊打著蘇丹軍隊的旗號完成了這次作戰行動。事實上,當時確實有共和國軍人參與作戰行動,只是主力仍然是蘇丹國防軍。共和國只派遣了幾支特種部隊,從作戰的時機上也看得出來,共和國打算在印度戰爭打響之前穩住非州戰局,以此讓奈及利亞堅持到印度戰爭之後。

可以說,正是這次行動,改變了第二次西非戰爭的結局。

到2035年8月份,喀麥隆軍隊已經在幾條戰線上取得重大勝利,甚至有能力向阿布賈進軍,但是在局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