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充分利用海洋給予的便利與遮蔽,在美英戰爭中取勝,並且在國際社會上獲得了發言權。事實上,再看遠一點,英國能夠稱霸世界數百年,建立起從未被超越的,面積為本土上百倍的日不落帝國,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也與英國廣泛的海外殖民地所帶來的地緣優勢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只要地球仍然是人類唯一的、或者是主要的家園,那麼地理位置上的因素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
毫無疑問,共和國的地理位置並不理想。
歷史上,曾經在將近2000年的時間內領先世界的華夏文明在最近500年內迅速沉淪,被很多人認為是錯過了進軍海洋的最佳機會。暫且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正確,至少得承認一點,即華夏文明一直是陸地文明,而不是海洋文明,而且這與華夏文明所在的東亞地區的地理因素有直接關係。可以說,不管共和國有多麼強大,首先都是一個陸地國家,即國家的基本安全建立在陸權之上,首先得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陸軍來抵禦陸地上的強敵,才有可能去打造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當然,這一點與地處歐洲大平原上的德國非常相似,也與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非常相似。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和國在2015算之後的數十年間經歷的多次戰爭,包括第三次世界大戰在內,共和國當局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改善地緣環境,即消除因為地理位置帶來的弊端與缺陷,改善國家的周邊環境。當然,這種努力也延續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雖然按照在集約集團做出的承諾,以及與歐洲等非集團成員國的盟國達成的協議,除了歷史遺留問題之外,共和國並不謀求更多的領土與領海,但是共和國有權佔領佔領國的海外領地,並且以租借的方式控制這些地區。如此一來,大戰結束之後,共和國可以依靠迪戈加西亞(屬於英國的海外領地)、以及在南亞地區眾多盟國境內的軍事基地,控制整個印度洋,能夠依靠亞松森島(也是英國的海外領地)與從南非租借的福爾斯灣、從奈及利亞租借的軍事基地控制南大西洋,還能依靠維德角群島、小安德列斯群島(該地區有不少美國與英國的海外領地與託管地)、以及在委內瑞拉、古巴、冰島的軍事基地控制北大西洋,甚至能夠依靠直布羅陀要塞、塞普勒斯(戰後由集約集團的維和部隊控制,實際上為共和國控制)、馬耳他(為戰敗國)等地控制的中海。由此可見,在世界各大海洋中,共和國唯一沒有辦法插手的就是北冰洋。
也許有人會說,共和國可以從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進軍北冰洋。
僅從地理上看,確實沒有問題。不需要整個遠東地區,只要佔領並且控制楚科奇自治區就能進軍北冰洋。問題是,早在2060年之前,即在歐洲參戰之前,共和國就在與歐洲進行秘密談判的時候做出承諾,即除了收復歷史上被俄羅斯霸佔的大興安嶺以南地區、庫葉島之外,共和國只能以懲罰性的方式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建立高度自治區,而不得吞併俄羅斯的任何一塊領土。因為擴張領土也確實沒有任何意義,加上讓歐洲參戰更加重要,所以共和國當局非常爽快的做出了這樣的承諾。這就意味著,共和國不能透過吞併楚科奇自治區的方式來成為北冰洋沿岸國家。雖然在大戰結束之後,共和國當局並沒有完全兌現承諾,即戰後的俄羅斯不是一個獨立聯邦,而是一個鬆散的、類似於獨聯體的邦聯,除了烏拉爾以西的歐洲地區是一個獨立國家之外,在前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出現了多個擁有高度自治權,且完全獨立自主的邦國,而這些邦國只是象徵性的服從莫斯科的指示,實際上與莫斯科沒有任何關係,其中不少直接聽命於共和國。但是在最關鍵的問題上,共和國仍然沒有打破規矩,即沒有以吞併的方式擴大疆土。
如此一來,共和國就需要一塊北冰洋的沿岸土地。
毫無疑問,阿拉斯加是最為理想的選擇。要知道,歷史上,阿拉斯加也是美國的海外領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成為美國的第四十九個州。更重要的是,美國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敗國,而且歐洲在美國的處置問題上沒有發言權,共和國也沒有與歐洲就如何處置美國簽署任何協議,甚至沒有做出任何相關承諾,既然可以將原本屬於美國的波多黎各劃為猶太人定居區,為什麼不能把阿拉斯加劃為共和國的獨佔區,並且在僅僅保留名義的情況下,永久性的歸共和國支配與使用呢?
當然,共和國佔領阿拉斯加,除了獲得北冰洋的海岸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即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後一塊沒有完全開發的海洋。
早在2050年,就有人預測,北冰洋與南極洲將成為人類文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