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之後,獨獨佔領關島,只是為了更加便捷的前往菲律賓。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島的軍事價值也不是很突出。眾所周知,美國大兵還沒有登上日本本土,由B…29投下成千上萬的燃燒彈與2枚原子彈就讓天皇屈服,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方式宣告結束。只不過,在日本天皇下投降詔書之前,美軍制訂了一份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登陸部隊不是從尼米茲主導的太平洋戰區出發,而是從麥克阿瑟主導的西南太平洋戰區出發,即以琉球群島中的沖繩島為跳板,首先登陸日本列島西南的九州島或者四國島,然後再在東京灣登陸。由此可見,即便美軍打上日本本土,關島也不是出發基地。事實上,在此之前的戰略轟炸中,美軍的B…29轟炸機是從塞班島與提足安島出發,為之護航的P…51戰鬥機是從硫黃島出發,關島上只有一座備用機場,以及供運輸船隻停靠的碼頭。讓美軍選擇了面積較小的塞班島與提尼安島的原因很簡單,這兩座島嶼距離日本本土更近,能夠縮短轟炸機的往返飛行時間,節約不少燃油。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也就是美蘇冷戰期間,關島的軍事價值才稍有體現。
事實上,因為在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當局更加重視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與馬來半島構成的“第一島鏈”,而不是由日本列島、火山列島、馬里亞納群烏、新幾內亞與印度尼西亞構成的“第二島鏈”,所以關島仍然是“戰略大後方”,其軍事價值甚至比不上泰國。
當然,這也與美國的對手,其紅色蘇聯有關。作為一個只在西北太平洋上有出口的超級大國,因為只有符拉迪慶斯托克(海參葳)是常年不凍港,所以紅色海軍的太平洋艦隊要想進入太平洋,必須從宗谷海峽、津輕海峽與大隅海峽中的一處經過,而這三處海峽中,只有半個宗谷海峽在蘇聯的控制之下。由此可見,只要美國能夠在日本列島上站穩腳跟,就能把蘇聯的太平洋艦隊變成一支內海艦隊,根本沒有機會在廣袤的太平洋上與敵人決戰。
可以說,直到進入21世紀,隨著共和國崛起,關島的戰略價值才顯現了出來。
雖然從地理位置上講,共和國甚至比不上蘇聯/俄羅斯,是個純粹的西太平洋國家,出海口均在西太平洋上,而且均在第一島鏈西面,但是共和國有個最大的優勢,即不存在港口匱乏的問題,除了渤海北部部分港口在冬季封凍之外,大多港口常年不凍,擁有大連、秦皇島、威海、青島、連雲港、上海、寧波、舟山、福州、廈門、基隆、寄雄、汕頭、香港、廣州、湛江、北海、海口、三亞等數十處深水良港,且每座港口都有成為海軍基地、艦隊母港的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只要共和國完成了和平統一大業,美國在美蘇冷戰期間精心構築的第一島鏈就將變得毫無價值,到時候共和國海軍艦隊可以以臺灣島為基地,自由進出西太平洋海域。也就是說,原本作為戰略後方的第二島鏈將變成戰略前線。
可以說,就算美國甘心退出西太平洋地區,也不會放棄關島。
前面已經提到,關島後面就是廣袤的太平洋,再往東就是夏威夷群島,往南則是通往澳大利亞的密克羅尼西亞,出於保護國家根本利益的現實需要,美國當局都會在第一島鏈無法指望的情況下,不惜工本的提高關島的軍事價值。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關島的軍事基礎設施建設就開始升溫。
按照美國官方檔案的相關記錄,從2016年到2057年的41年間,美國聯邦政府花在關島軍事基地建設上的費用高達4800億美元。毋庸置疑,這是一筆驚人的投入。要知道,在這41年間,美國聯邦政府的所有軍事基地建設投入還不到4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當局將一成多的軍事基地建設費用用在了一個地方。別忘了,美國是世界上擁有海外軍事基地最多的國家,關島只不過是300多處海外軍事基地中的一處而已。即便以重要程度劃分,關島也只是美國當局確定的24處A類軍事基地中的一處。從比例上看,美國當局投在關島的建設費用確實高得嚇人。
當然,如此巨大的投入,回報也同樣驚人。
別的不說,在眾多美軍海外軍事基地中,關島的“造陸”量最大。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畢竟關島不是美國領土,而是聯合國委託給美國管理的非主權地區,因此美國不能像在國內那樣,徵用當地居民的土地。換句話說,如果當地居民不肯把私人土地出售或者出租給美國用來建軍事基地,美軍就只能用填海的方式造出一塊陸地來。可以說,這也是關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