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下半年訪問巴基斯坦、泰國與朝鮮等主要盟國之外,首先在2048年初訪問了印度、南非、巴西、委內瑞拉、奈及利亞與埃及,直到2048年底,才在出席24國集團首腦會議(即共和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朝鮮、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奈及利亞、埃及與蘇丹等24個《倫敦條約》的主要締約國,也是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24個國家)的時候順道訪問了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荷蘭、比利時與奧地利等歐盟國家,而且不是正式訪問,是非正式訪問。
用歐洲新聞媒體的話來說,顏靖宇此舉意味著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進入了“冰凍期”。
事實上,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即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首先倒退,顏靖宇才會在外交訪問上把歐盟放在次要位置上。
不管怎麼說,這不見得是好事。
從2042年開始,隨著歐盟理事會透過了為土耳其戰後重建提供援助的協議(希臘在表決中投了棄權票,不承擔援助義務),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與比利時等國相繼承諾為土耳其提供數額不等的重建經費(德國出得最多,包括政府擔保貸款等各項援助在內,總共提供了1200億歐元,法國、英國與義大利緊隨其後,各提供1000億歐元)之後,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就開始倒退。
不管怎麼說,打壓土耳其,爭取在停戰協議到期之後(2052年),在佔領區內建立一個獨立的庫爾德人國家是共和國中東戰略重要組成部分,歐盟幫助土耳其搞戰後重建,就是在跟共和國作對,不希望共和國肢解土耳其,也就不希望共和國在中東地區獲得決定性的發言權。
事實也確實如此,早在2043年,軍情局就獲得情報,證明法德意等歐盟主要成員國在中東戰爭爆發後就統一了外交口徑,訂下了幫助土耳其進行戰後重建,穩住歐盟東部屏障的戰略計劃。
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土耳其是跨洲國家,也是歐盟的東部屏障。隨著伊朗、伊拉克與敘利亞等土耳其的鄰國相繼成為共和國的盟國或者準盟國,而位於東南歐的希臘與共和國關係密切,法德意等國自然有所防備。甚至可以說,只要法德意等國仍然希望歐盟能夠在國際社會上有所作為,就得在土耳其問題上與共和國對立。
受此影響,到顏靖宇上臺的時候,歐盟僅是共和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
要知道,直到2039年,歐盟仍然是共和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直到2040年才被印度超越,而到2047年,又被東盟與非盟超越。東盟還好理解,畢竟除了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之外,東盟的其他成員國都是共和國的盟國,而且早就與共和國綁在了一起,建立了完善的自由貿易制度,在此之前沒有能夠超過歐盟,主要是受大蕭條影響,隨著經濟回暖,東盟肯定是共和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甚至會超過印度,成為共和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跌落到非盟之下,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雖然在過去10多年裡,共和國與非盟的關係進步很快,不但幫助蘇丹等幾個友好國家實現了現代化,還幫助奈及利亞、喀麥隆、剛果(金)等眾多非洲落後國家加快經濟發展,但是作為世界上最落後的地區,非盟的貿易總量很有限,不到歐盟的五分之一,被非盟超越,只能說明歐盟與共和國的關係確實出了問題。
當然,貿易倒退只算得上是誘因。
如果在2047年上臺執政的不是顏靖宇,而是一個顧衛民那樣的領導人,恐怕共和國與歐盟的關係還不會倒退。不管怎麼說,在共和國的國際關係框架中,歐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共和國的經濟建設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特別是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收入來算,共和國經濟還能以每年6%左右的速度穩定增長20年以上。事實上,中東戰爭之後,共和國的經濟增速就有所減緩,在2044年的時候降到了4%,到2047年才恢復到6%,而2049年的預計增長只有6%。也就是說,共和國需要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而加強與歐盟的合作,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在國際格局已定,兩個超級大國的勢力範圍已經確定下來的情況下,共和國很難透過與第三世界國家,也就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往來與資本投資來提高經濟增速,只能在幾個主要經濟體上做文章。
歐盟是僅次於共和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是非常有潛力的經濟體。按照國際經濟評估機構的普遍預測,隨著軍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