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25部分

出現在進攻行動中。也就是說,共和國陸軍在中東戰爭中半數以上的傷亡都與支援旅沒有適合進攻的編制與裝備、卻又不得不參與進攻作戰行動有關。

換句話說、在戰鬥單位中單獨組建支援旅肯定有問題。當然,這不是說支援旅這種編制方式不好,根據陸軍的另外一份報告,能在北方戰線上用不到10萬兵力擊潰9個美軍師的近20萬美軍,並且取得斃俘美軍11萬的驕人戰績(其中大約3萬在談判期間的拉鋸戰中取得),與戰鬥單位的職能化編制體系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支援旅提供的強有力的作戰支援,戰鬥旅才能在戰鬥中有驚人表現。

戰後總結的時候,很多人都將戰鬥單位支援旅的巨大傷亡歸咎於不太理想的主戰裝備。

除了裝備上的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編制不合理。準確的說,是前線指揮官在排程部隊的時候,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將支援旅與戰鬥旅指配使用,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指揮,讓某部隊單獨承擔某一作戰任務。這根本就不是戰鬥單位這種編制體系存在的主要特點。將野戰軍改編成戰鬥單位,就是要廢除傳統戰術,讓前線指揮官充分利用各種作戰力量的特點,降低戰鬥傷亡。表現最突出的第十戰鬥單位的相對傷亡率(傷亡人數與執行作戰任務總時間的比值)遠低於其他戰鬥單位,就是因為第十戰鬥單位更加合理的運用了各作戰力量,儘量避免單獨使用某一作戰部隊。問題是,第十戰鬥單位在戰場上的表現也不夠好,特別是在炮火支援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對編制進行調整。

事實上,早在2042年年底,也就是裴承毅回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