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4位具有強大實力的候選人,所以沒有安排那些用來湊數的參選人。
可以說,這是共和國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一場選舉。
作為中央代表團的代表,裴承毅參加了選舉工作。
雖然顏靖宇的支援率最高,但是誰都知道,在葉致勝、帥永康與閻尚隆的夾擊下,顏靖宇不可能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按照共和國的選舉法,如果任何一位候選人都沒有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就將由得票最多的兩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角逐,並且得票多的勝出。因為在第一輪選舉中,顏靖宇僅僅獲得了42%的選票,而其他三位候選人都沒有得50%以上的選票,所以選舉進入了第二輪。
這個時候,閻尚隆參選的意義才顯現了出來。
因為閻尚隆也是中央代表團推舉的競選人,所以分散了可能投給帥永康的選票。到第二輪選舉的時候,因為閻尚隆僅獲得了13%的選票,所以沒有資格參與競爭。
隨著他在第二輪選舉前公開表示支援顏靖宇,所以第二輪選舉中,顏靖宇至少額外獲得了大約11%的選票。算上原本就有的42%的選票,顏靖宇當選幾成定局。事實上,第二輪選舉中,顏靖宇的得票率達到了69%,也就是說,在閻尚隆表態、顏靖宇當選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原先支援葉致勝與帥永康的部分代表改變了決定。
不管怎麼說,這場選舉有非常濃厚的政治鬥爭味道。
直到選舉結束,很多人都沒搞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
實際上,只發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閻尚隆完成了他的最後一個使命。
毋庸置疑,閻尚隆是王元慶安排在顧衛民政府中的一顆重要棋子,而且是偽裝的最好的一顆棋子。別說其他人看不出來,直到2047年的選舉開始前,也就是閻尚隆宣佈參加角逐共和國元首之後,顧衛民才知道他是王元慶的人。
不是顧衛民看不來人,而是閻尚隆隱藏得太好了。
在10年總理期間,閻尚隆不但沒有反對過顧衛民的治國政策,在中東戰爭期間,甚至支援顧衛民的不干涉政策。正是如此,顧衛民一直認為閻尚隆是個單純的外交家,或者說在中央政治鬥爭中保持中立。當然,這也與閻尚隆的身份有關。
作為外交家,閻尚隆與其前任黃國巍一樣,在擔任外交部長期間都沒有參與中央內部鬥爭。因為沒有打下基礎,所以在當上國務院總理之後,閻尚隆表現得非常低調。在顧衛民看來,王元慶安排他出任總理,除了外交上的考慮之外,與沒有其他合適人選也有關係。
正是這一疏忽,讓顧衛民的如意算盤落了個空。
雖然從2047年的局勢來看,顧衛民精心栽培的帥永康肯定不可能成為國家元首,但是顧衛民完全可以透過與葉致勝合作為帥永康提供幫助。辦法很簡單,那就是讓葉致勝承諾在當選後提名由帥永康出任國務院總理,作為交換條件,帥永康將在第二輪選舉中宣佈支援葉致勝。
如此一來,只要顏靖宇沒有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的選票,就很難在第二輪選舉中獲勝。
事實上,如果不是閻尚隆半路殺了出來,葉致勝確實很有可能當選國家元首。
換個角度看,必須承認王元慶太有遠見了。
如果沒有足夠長遠的目光,王元慶肯定不可能在10年前就讓閻尚隆埋伏下來,並且在最為關鍵的時刻發揮最為關鍵的作用。
不管怎麼說,這場鬥爭最終以顏靖宇勝出結束。
問題是,2047年的顏靖宇已經不是2037年的顏靖宇了。
10年前,40多歲的顏靖宇鬥志昂揚、意氣勃發,是位名副其實的改革家,或者說是社會改革的鬥士。經歷了10年的風吹雨打,特別是在這10年中遭遇的種種困難,顏靖宇不但成熟了許多,也穩重了許多。
當他在2047年8月初以共和國元首的身份走上全體代表大會的主席臺時,最能讓人聯想到的就是20年前的王元慶。準確的說,是2032年再次當選國家元首、站在這個位置上的王元慶。
用CNN在報道顏靖宇當選共和國國家元首時的話來說,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顏靖宇欠缺的就是每一位優秀政治家都應該具備的卓越功績。
也就是說,顏靖宇已經具備了成為卓越政治家的全部基礎條件。
問題就在這裡,2047年的共和國需要一位像顏靖宇這樣的領袖嗎?
雖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在顧衛民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