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則要在戰後逐步退出該地區。
毫無疑問,歐盟的野心非常明顯。
問題是,共和國當局並沒有接受這一提議。不是歐盟不向美國宣戰,也不是讓歐盟控制大歐洲地區,而是共和國當局不大可能在中東問題上做出讓步,至少不可能完全從中東地區撤出。
正是如此,在2056年的時候,共和國與法德意只結成了初級同盟。
不管怎麼說,這絕對是一件足以改變世界格局的大事。
歐盟在這個時候選擇倒向共和國也不難理解,對歐盟來說,特別是對志在統一整個歐洲的法德意三國來說,俄羅斯一直是個潛在的威脅。而且早在30多年前,俄羅斯就利用各種手段將烏克蘭擋在了歐盟的大門之外,擋住了歐盟東擴的步伐,使歐盟沒有能夠按照計劃成為“歐洲的歐盟”,仍然只是“西歐的歐盟”。客觀的講,歐盟也從來沒有將俄羅斯當成歐洲國家,只是希望透過吸收像烏克蘭、白俄羅斯這樣的“新興”國家來削弱俄羅斯,增強歐盟自身的造血能力,從而提高歐盟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加快一體化程序,使歐盟成為一方霸主。
從這個角度看,歐盟唯一的選擇就是與共和國結盟。
不管怎麼說,在俄羅斯即將與共和國翻臉的情況下,美國沒有任何理由為了歐盟而放棄這個天然盟友。事實上,在歐盟多次表明沒有理由與共和國為敵的時候,美國就表達出了拉攏俄羅斯的意圖。以美國的一貫措施,在拉攏俄羅斯的時候,肯定會設法安撫歐盟,穩住歐盟。問題是,21世紀50年代的美國,已經不是21世紀初的美國了,在世界格局即將生劇變的情況下,除非美國當局能夠拿出足以讓歐盟心動的好處,不然歐盟沒有理由做美國的墊背,更沒有理由損失自身來成全美國。
事實上,這也正是法德意積極推動歐盟一體化的目的。
歐洲要想成為歐洲人的歐洲,要想從根本上保護歐洲的利益,歐盟就得采取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為歐洲的利益服務,而不是繼續充當美國的愧儡。
由此可見,俄羅斯悍然出兵哈薩克,實際上將歐洲推到了共和國的身邊。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共和國與歐盟不可能正式結盟,更不可能締結具有政治軍事意義的全面同盟條約,但是對於面臨重大變化的國際局勢來說,共和國與歐盟暗中結成同盟關係已經足夠了。特別是對共和國當局來說,能夠與歐盟締結一份具有約束力的,而且意味深遠的同盟條約,確實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要知道,共和國從沒指望與歐盟並肩作戰,只是希望在收拾美國的時候,歐盟別插手。
也就是說,穩住歐盟,仍然是共和國的首要國策。
如此一來,只要共和國的領導人有足夠的戰略眼光,在得知俄羅斯將出兵哈薩克的訊息之後,就不會採取任何防範措施,甚至會暗中幫上一把(根據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的猜測,哈薩克的軍事政變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共和國的情報機構在警告留基奇的時候,故意誇大了政變者的力量,使這位原本能夠動用總統衛隊與衛戍部隊鎮壓叛亂的總統,在政變爆後發僅僅15分鐘就搭上了共和國的外交專機離開了哈薩克,製造“俄羅斯稱霸歐亞大陸”的氛圍,從而激歐盟圖變。從裴承毅訪歐的時間上來看,確實存在這種可能。如果算上裴承毅在訪問期間與法德意簽署的秘密同盟條約,那就可以肯定,共和國當局早就有所預謀,利用了俄羅斯在哈薩克的行動,甚至以默許的態度,讓俄羅斯當局認為共和國不會插手。
總而言之,共和國當局到底在哈薩克的政變中扮演了什麼角色,誰也說不清楚。
當然,這次軍事政變的最大意義,並不在於前面提到的幾件事。用一位國際問題專家的話來說,俄羅斯出兵哈薩克,將民選總統擋在國門之外,扶持親俄政權,最大的影響就是幫助美國當局堅定了發動世界大戰的決心。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沒有美國介入,前面提到的都沒有意義。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到2055年之後,決定美國態度的因素之有一個,那就是美國有沒有可能在世界大戰中取勝。如果有,美國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如果沒有,美國則會盡量拖延時間。
由此可見,俄羅斯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幫助美國當局做出了戰爭決策。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4章 拉幫結派
如果說,在準備戰爭的時候,共和國是遊刃有餘,美國就是疲於奔命了。
前面多次提到,在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