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表示明白裴承毅的意思。
“我這麼做到底對不對,不需要現在就做出評判,歷史終究會證明。”裴承毅的目光在劉曉賓身上停留了幾秒鐘,“只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肯定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你要幫我盯緊一點,特別是國內局勢,有任何異常情況都要及時報告。”
“國內?”
裴承毅點了點頭,沒再多說什麼。
迅速思索一番,劉曉賓露出了萬分驚訝的神色。裴承毅這番話表明,飯桌上他跟袁晨皓談的不是心裡話,而是利用了袁晨皓急於求戰的心情。或者說,為了達到目的,裴承毅再次將袁晨皓推到了風口浪尖。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18章 風起浪湧
如果說為了顧全大局,在做重大決策之前,裴承毅會再三權衡,更像經驗老道的政治家,而不是身經百戰的常勝將軍,那麼在同一情況下,袁晨皓就是個徹頭徹尾、行事果斷的軍人。
8月8日,即得到元首授權的第二天早上,袁晨皓就簽署了第一份與戰爭有關的總參謀長令,命令東北、西北與駐紮在中亞地區、朝鮮半島的後勤部隊徹查物資囤積情況,修繕物資倉庫,檢修運輸裝置,做好物資調動與裝卸準備。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大戰在即,後勤保障肯定放在第一位。
當然,對袁晨皓來說,要做的只是下達一道命令,其他的事情都由參謀按照早已擬定好的計劃逐步展開實施。
不得不說,即便在裴承毅面前,袁晨皓也有所保留。
眾所周知,早在2049年,還是安全副總理的裴承毅就將制訂戰爭計劃的重任交給了袁晨皓,時任國家元首的顏靖宇也授予了袁晨皓相應的權力。雖然針對世界大戰的計劃要比針對區域性戰爭的計劃複雜得多,不然不會耗費巨資為總參謀部搭建世界上最龐大的計算機群,但是一場世界大戰前後也就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持續6年),制訂相關計劃的時間也最多持續幾年而已。在2050年初拿出第一份簡要計劃之後,總參謀部每年都會提交一份修改過的計劃,並且在2053年與2056年提交了全新的計劃。
由此可見,袁晨皓手裡不但不缺乏現成的戰爭計劃,還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計劃,並且立即加以實施。
袁晨皓在中央決策會議上顯得底氣十足,某些時候甚至不太給裴承毅面子,與如此充分的前期準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用一些內部人士的話語來說,如同裴承毅是最高決策層中不可或缺的統帥,在軍隊裡面,袁晨皓也扮演著這樣的角色。雖然在某些方面,比如指揮軍隊作戰,袁晨皓並不具備不可替代性,但是說到誰最清楚共和國的戰前準備,而且誰能指揮共和國軍隊順利完成戰前準備,那就非袁晨皓莫屬了。僅此一點,就決定了袁晨皓在共和國軍隊中的重要性。
對其他國家來說,袁晨皓就完全是另外一個形象了。
前面已經提到,中東戰爭之後,大概在2042年前後,CIA就將袁晨皓當成了頭號策反物件,並且採取了專門行動。雖然到2055年之後,受大局影響,美國當局終止了這種極易引發戰爭的冒險行動,並且命令禁止針對敵對國高層領導人採取實質行動,但是美國的情報機構從未降低對袁晨皓的關注力度。根據軍情局掌握的情報,2056年底到2057年初,也就是袁晨皓出任總參謀長前後,CIA一度加強了對他的監視力度,並且針對是否由他出任總參謀長的各種情況做了預先判斷。總而言之,在美國情報機構眼裡,袁晨皓不但是共和國最有影響力的軍人之一,還算得上是共和國的二號人物。
當然,關注袁晨皓,不僅僅是關注他的個人事務,還要關注與他有關的事情。
總參謀長令不是絕密命令,在下達的過程中會由多人經手,最終送交給基層部隊,所以談不上保密性。更重要的是,在美俄歐等國數百顆軍事衛星的嚴密監視下,共和國軍隊的任何調動都沒有秘密可言,更別說數十處軍事基地與數百座軍事倉庫的異常舉動了。
在袁晨皓下達命令之後不到2個小時,從日本海西部海域上空透過的一顆美國的偵察衛星就發現了元山港內的異常情況。又過了半個小時,相關的情報分析報告就出現在了NSA局長的辦公桌上。在袁晨皓下達命令後大約3個小時,從NSA局長辦公室打出的緊急電話攪亂了美國總統杜奇威的晚餐安排。與此同時的資訊處理系統正按照緊急態勢處理方式,將相關的資訊傳送給包括國務卿、國防部長、CIA局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