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1部分

面的安達爾,堵住了第三集團軍退回加爾各答的道路。離開安達爾的時候,21軍分兵兩路,1個機步營南下攻打班古拉,其他部隊向布魯利亞挺進。雖然班古拉是一座人口超過20萬的中等城市,但是守衛該地的印軍只有一個步兵團,而且是二線部隊,用1個機步營攻打班古拉,基本上手到擒來。按照21軍先頭部隊的挺進速度,如果不出意外,將在12點之前到達布魯利亞。雖然21軍的首要任務是支援困守蘭契的空降153旅,但是在空降153旅得到火力支援、跟在後面的主力部隊肯定能在傍晚到達蘭契的情況下,21軍的先頭部隊將再次分兵兩路,主力南下攻打賈姆謝德布林,堵死印軍第三集團軍的退路,只安排1個裝甲營前往蘭契,幫助空降153旅鞏固陣地。能不能及時打下賈姆謝德布林,將決定能否迅速殲滅第三集團軍。換句話說,即便21軍的先頭部隊打不下賈姆謝德布林,也要擋住第三集團軍,阻止第三集團軍返回賈姆謝德布林。如果讓第三集團軍退回賈姆謝德布林,不但要花更多的時間消滅第三集團軍,還得在這個次要方向上投入更多的兵力。

21軍的行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空降153旅死守蘭契的意義到底有多大。

對全部主力集中在蘭契的印軍第三集團軍來說,如果無法在12個小時內退回賈姆謝德布林,就將在沒有依託的情況下面對共和國陸軍的主力野戰軍。雖然第三集團軍可以退回本杜,但是作為一座僅有幾萬人的小城鎮,本杜無法支撐兵力達十多萬的第三集團軍,更不可能擋住21軍的鋒芒。

印軍第三集團軍不是21軍,別說在12個小時內退回賈姆謝德布林,就算再給印軍12個小時,在受到空中打擊與炮火打擊的情況下,也不可能退守賈姆謝德布林。印軍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了攻佔蘭契上,打不下蘭契,希望自然破滅。

由此可見,空降153旅死守蘭契,為殲滅印軍第三集團軍立下了守功。

戰後,一位被21軍俘虜的印軍少將提到,如果不是空降153旅死死釘在蘭契,擋住了第三集團軍的去路,就算21軍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衝到第三集團軍的前面,更不可能在東線戰場上殲滅第三集團軍。

事實也確實如此,只要第三集團軍突破了空降153旅的防禦陣地,就將逃出包圍圈。

當然,這位印軍少將並沒提到,空降153旅在蘭契又創造了一個“世界紀錄”。

以一個空降旅的兵力擋住一個集團軍,在敵後堅持五天五夜,巔峰時用不到3000的兵力對抗18萬大軍,而且堅持了48小時,絕對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要知道,五老阻擊戰中,空降153旅面對的也不過是3倍以上的敵人。如果算上交戰雙方的傷亡情況,空降153旅足以笑傲天下,在五天五夜的戰鬥中,空降153旅以陣亡533人、傷殘1164人、傷1367人的代價,擊斃印軍66449人、擊傷印軍146523人、俘虜印軍1231人,即便除掉火力支援導致的印軍傷亡人數,空降153旅與印軍的傷亡交換比也高達1比46。雖然這一傷亡交換比算不上最高,比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與敵人的傷亡交換比達到1比78、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與敵人的傷亡交換比達到1比117,但是這一傷亡交換比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規模戰爭中,由地面部隊在單場戰鬥中創造的最高紀錄。

1比46的傷亡交換比是個什麼概念呢?直觀的說,空降153旅每倒下1名戰士,就得有46名印軍為此付出鮮血與生命。如果將這個比例放大到整場戰爭,在在共和國出動50萬地面部隊的情況下,印度需要武裝2300萬軍人才能拼個旗鼓相當。即便印度擁有接近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武裝2300萬軍人。

蘭契阻擊戰之後,再也沒有哪支部隊能夠撼動空降153旅的地位。

用3000餘名戰士的生命與鮮血換來的榮譽,屬於空降153旅。

作為身在後方的裴承毅,既然分不到榮譽,也就不再關心蘭契那邊的情況。

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足夠猛烈,就算印軍不怕死,也無法對空降153旅構成威脅。21軍的推進速度足夠迅速,肯定能在天黑前,也就是大規模空中支援與炮火支援結束前到達蘭契。

對空降153旅來說,有沒有增援部隊最重要,增援部隊的多寡反而不那麼重要。

與蘭契的戰鬥相似,天亮後,固守瓦拉納西的空降173旅也得到了火力支援,打退了印軍的進攻。因為把空中支援轉向了蘭契,所以裴承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