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9部分

提高軍事航天系統的效費比。

“軍事偵察衛星網路”就是共和國新一代軍事航天系統下的“資訊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數個種類的上百顆偵察衛星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星座”,不但向軍事情報部門提供幫助,還是“國家戰略防禦系統”的組成部分。因為軍情局一直負責軍事偵察衛星,所以該系統由軍情局掌握。

毋庸置疑,“軍事偵察衛星網路”讓軍情局如虎添翼。

雖然偵察衛星的效能不可能無限制的提高,拿成像衛星來說,儘管從理論上講,成像解析度可以無限制的提高,可是受大氣擾動等不可預測的自然因素影響,光學成像衛星的解析度最多達到厘米級別,雷達成像衛星的解析度最多達到分米級別,繼續提高解析度不但難度大,而且沒有多少實用價值。但是軍事偵察衛星在情報系統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其重要性早就超過了航空偵察系統,僅次於情報人員。正是如此,共和國非常重視軍事偵察衛星的研製工作,在效能難以繼續提高的情況下,轉而打造“及時偵察系統”。毫無疑問,這是貨真價實的“燒錢遊戲”。

與提高偵察衛星的效能一樣,提高偵察衛星的“及時性”也有個限度。

早在21世紀初,NSA(美國國家安全域性,美國軍事偵察衛星的主管單位)的專家就斷言,兩小時是偵察衛星系統效費比的界線,過了這道坎,效費比將越來越小。這裡所說的“兩小時”,指的是軍事偵察衛星網路的覆蓋週期,即對同一地區進行兩次掃描的間隔時間。其實有點數學基礎的人都能算出來,NSA的專家並沒亂彈琴,不然在21世紀前25年,美國與共和國也不會以“兩小時”為軍事偵察衛星系統的基本要求。

2025年,共和國的軍事偵察衛星就達到了“兩小時”這個標準。

12年過去了,在投入了數千億元的情況下,共和國軍事偵察衛星系統的覆蓋週期僅僅縮短到了“45分鐘”。當然,美國的情況好不到哪裡去。從某種程度上講,“45分鐘”已經算得上是實時監視了,只是在某些特殊時期,比如監視機場的時候,因為做好準備的戰機從滑出機庫到升空只有幾分鐘、甚至幾十秒,所以必須保持監視狀態,“45分鐘”的覆蓋週期明顯達不到要求。在建設軍事偵察衛星網路的時候,軍情局早就考慮到了特殊情況,因此對偵察衛星的執行軌道做了特別安排,能在有必要的時候,透過調整某些偵察衛星的軌道對某個特殊區域保持實時監控。只是這樣的實時監控持續不了多久,根據所處緯度的不同,從幾個小時到幾天不等(緯度越高持續的時間越短,如果是赤道上的目標,甚至不需要調整衛星執行軌道,僅用外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旱就能實時監視)。

阿森松島位於北緯7°56',距離赤道並不遠。

如果不是對解析度的要求比較高,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達不到要求(地球同步軌道距離地面大約36000千米,而普通偵察衛星的軌道高度一般在300千米左右。也就是說當普通衛星的解析度達到厘米級的時候,地球同步軌道偵察衛星的解析度僅為米級,最多隻能用來監視戰略目標,而無法用來監視戰術目標),軍情局甚至不需要調整衛星軌道,就能持續監視阿森松島上的英軍機場。

既然裴承毅有要求,劉曉賓當然不會吝嗇調動幾顆衛星。

只不過,再好的偵察衛星系統也無法取代人。

雖然按照得到情報界公認的說法,透過技術類手段獲取的情報已經佔到情報總量的八成以上,是技能類手段獲取情報數量的10倍,說簡單點,間諜獲取的情報僅有偵察衛星獲取情報的十分之一,但是沒有任何一家情報機構放棄了“傳統手段”,甚至可以說,衡量一個情報機構能力的不是擁有多少顆衛星,而是擁有多少間諜。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軍情局獲得的有效情報中,近八成是由間諜提供的。在偵察技術取得突飛猛進之前,包括偵察衛星在內的技術類手段只是對間諜網路的有效補充。

別的不說,軍情局兩個“當家的”都是間諜出身,而不是分析員出身。

CIA的情況也非常類似,即便由總統安排CIA局長,多數也是從行動副局長的位置上提拔起來的,只有少數是從情報副局長的位置上爬上來的。

不得不說,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情報機構,劉曉賓過於認真了。

他是在北京時間30日清晨接到裴承毅的電話的,在天亮前就把任務安排下去了,等他準備吃午飯的時候,第一份情報就送到了他的面前。

是偵察衛星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