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7部分

安排好前線部隊之後,布呂歇爾開始動員預備隊。

在他看來,如果能夠趕在天亮前吃掉霍梅尼師,不但北面的威脅將得到解除,還能迫使對手的南面進攻部隊放慢步伐,獲得更多時間來調整防禦部署。

由此可見,布呂歇爾並不擔心正面防禦。

事實上,他也沒有必要擔心正面防禦。

美軍打防禦戰的能力是得到全球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正面突破過美軍防線的只有共和國陸軍,而且只有一次,那就是21世紀20年代的半島戰爭。除此之外,美軍的正面防線從來沒有被任何軍隊打穿過。更重耍的是,在地面作戰中,除了擁有超強的空中支援之外,美軍往往會在擋住敵人之後發起反擊,並且在反擊戰中打垮敵人,取得最終的勝利。當年的伊朗戰爭中,伊朗軍隊從未在正面戰鬥中擊敗過美軍,甚至沒有能夠殲滅營級以上的美軍作戰部隊。

雖然今非昔比,布呂歇爾無法指望空中支援,但是他仍然有理由相信,1個機械化步兵營有能力擋住1個伊朗陸軍裝甲師,至少能堅持幾個小時。對他來說,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能調整好防禦部署。

讓布呂歇爾如此自信的,還有美軍的反坦克裝備。

印度戰爭中,DZ…31系列主戰坦克與DB…30系列步兵戰車不但驚豔全球,還引起了美國軍方的高度關注。戰爭期間,CIA就在印度積極活動,希望能夠搞到1輛“樣車”。雖然直到戰爭結束,CIA也沒能搞到一輛樣車,但是也沒空手而歸,在戰爭結束前就搞到了一些坦克與戰車的裝甲碎片。對美國陸軍來說,最需要搞清楚的就是DZ…31A與DB…30A的裝甲防護效能。

CIA帶回去的裝甲碎片不但讓美國陸軍寢食難安,也讓美國工業界無地自容。

在2036年底,由美國地面裝甲武器委員會(隸屬於五角大樓的一個非常設性行政調研機構)與美國鋼鐵工業協會聯合提交給白宮與五角大樓的報告中就明確提到,仿製共和國陸軍用在DZ…31系列與DB…30系列上合金裝甲不是問題,大概能在數年內拿出效能相當的產品,但是要想大規模生產就幾乎不可能了,因為成本很有可能高到讓國會的軍費預算委員會無法接受。導致該結果的原因只有一個,製造合金裝甲的幾種微量元素都是稀有金屬,而且主要控制在共和國的幾家資源企業手中。

暫時無法生產合金裝甲,不等於美國當局什麼也沒做。

2037年初,美國陸軍就利用巴斯鋼鐵集團提供的裝甲樣板,在阿伯丁炮兵試驗場進行了秘密測試。

得出的結論讓美國陸軍的裝備官員非常震驚,DZ…31A的正面防護能力肯定超過了2000毫米厚的均質扎制裝甲鋼,能夠抵抗所有反坦克武器的攻擊。在加裝了附加裝甲之後,其側面防護能力都在1200毫米以上,超過了大部分主戰坦克的正面防護能力,哪怕是其後方防護能力都在600毫米左右,超過了除DB…30A之外的所有步兵戰車的正面防護能力。

對美國陸軍來說,最缺的不是防護好的坦克,而是能夠幹掉DZ…31A的反坦克武器。

受此影響、該財年度,美國陸軍就申請了一筆120億美元的裝備開發與採購費用,與雷聲導彈公司、休斯彈藥公司等5家企業簽署了預研製合同,並且要求5家企業在2037年底之前拿出詳細設計方案。

當年年底,美國陸軍選擇了雷聲公司的“高拋彈道高超音速動能攻頂反坦克導彈”。

說簡單點,這就是一種用動能戰鬥部打擊坦克頂部裝甲的反坦克導彈。以往的攻頂反坦克導彈採用的都是聚能戰鬥部,雖然金屬射流的速度超過了每秒2000米,只要攻擊距離合適,能夠擊穿所有坦克的頂部裝甲,但是使用聚能戰鬥部的反坦克導彈的飛行速度都不是很快,很難突破全方位主動防禦系統,攻擊效率非常低。更重要的是,美國陸軍在30年代初就研製出了“壓電式被動反應裝甲”,而這種依靠高壓電流來改變裝甲形態,從而增強防護能力的被動反應裝甲主要就用來對付聚能破甲金屬射流,對依靠動能的穿甲彈幾乎沒有什麼影響。毋庸置疑,共和國的主戰坦克肯定採用了類似的被動裝甲。隨著越來越多的反坦克導彈採用動能攻擊原理,採用聚能戰鬥部的反坦克導彈遲早會被淘汰,因為動能導彈的飛行速度太快,而且單兵攜帶的反坦克導彈的射程都非常有限、一般在5千米左右,相當於導彈全速飛行2到3秒,所以使用動能戰鬥部的反坦克導彈很少用攻頂模式,畢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導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