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9部分

義上講,共和國要想擊敗印度,只能利用印度的內在矛盾,也就是用印度人對付印度人,在更深的層次上尋找突破口,而不僅僅是採取軍事行動。這麼看的話,第四次印度戰爭結束後,共和國的“印度攻略”就正式啟動了。

最有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共和國主動邀請印度成為“中國…南亞市場共同體”的觀察國。

雖然提出這一設想的是趙潤東,但是將其變成事實的則是王元慶。即在王元慶回到中央之後,也就是2022年底,由他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之後,共和國當局才積極推動印度以觀察國身份加入市場共同體。當時,持反對意見的人不在少數,甚至連部分高層官員都認為王無慶此舉形同玩火,向印度開放市場,幫助印度發展經濟,簡直就是與虎謀皮。雖然當時王元慶的主張很明確,即改善與印度的關係有三個目的,一是佔領印度市場、二是利用印度的龐大勞動力,三是維護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穗定。這三點都對共和國有好處,所以王無慶的主張得到了包括趙潤東在內的大部分高層領導的認同與支援,加上當時共和國正在積極謀劃日本(半島戰爭實際上是“日本攻略”的一部分,只是因為日本當局極為明智,沒有捲入才使其成為了一場針對美國的戰爭),需要穩住印度,也就需要在經濟上做文章。但是從事後的角度來看,王元慶此舉的第四個目的更加重要,那就是以幫助印度發展經濟為名,在印度培養一股新型勢力,逐步引發與激化印度的社會矛盾,從而達到“以印製印”的目的。因為第四次印巴戰爭是在紀佑國執政時期進行的,“中國…南亞市場共同體”也是在紀佑國的全力支援下成立的,加上王元慶與紀佑國的特殊關係,所以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王元慶的對印戰略很有可能是紀佑國一手策劃的,甚至可以說,王元慶能在2022年回到中央,以國家副元首的身份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與正式實施紀佑國的對印戰略有很大關係,要知道,在此之前趙潤東並沒在對印戰略上採取得裡措施。由此可見,即便沒有印度戰爭,印度也會衰落。

從國際角度看,印度戰爭是印度稱霸南亞與印庋洋、從而躋身世界列強的戰略野心與共和國已經成為超級大國、力圖控制東方世界的戰略決策之間的矛盾;從國內角度看,印度戰爭是控制印度的利益集團、及婆羅門貴族為了追求最大利益與印度的民族精英、也就是在對外開放中逐步強大起來的民族資本家與民族企業家為了維護民族利益而形成的矛盾。只要認清了這兩個問題,就知道該如何處理印度的國內矛盾了。事實上,王元慶力排眾議,沒有肢解印度,就是為了利用印度的國內矛盾。

設想一下,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想法,共和國在取得軍事勝利之後,為了一勞永逸的消除印度的威脅,按照印度的民族組成結構,將印度肢解為數個、甚至數十的國家,即便印度斯坦族的人數較多,也可以分解為幾個國家,或者按照王元慶對付印度的辦法,在印度斯坦族的基礎上成立一個較為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共和國能夠輕易的控制印度嗎?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

肢解印度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維護局面,也就是讓新成立的國家生存下去?別的不說,光是維護幾個、乃至幾十個新國家,共和國就得投入難以想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結果肯定是勞而無獲。

關鍵是如何牽制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雖然印度斯坦族只佔印度總人口的40%多,連一半都不到,但是乘以印度的人口基數,那就是8億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除了印度斯坦族,人口第二多的泰盧固族只有大約1。4億人,而最想獲得獨立的阿薩姆族僅僅只有幾千萬人。也就是說,在17億印度人中,印度斯坦族不但人口最多,而且沒任何一個少數民族能夠挑戰其主導地位。

如此一來,即便將印度肢解成了數個或者敏十個國家,印度斯坦族也會想方設法的再次完成統一,甚至有可能利用統一戰爭,大量消滅其他少數民族,最終使印度斯坦族成為印度的“多數民族”。雖然陷入戰亂的印度,不大可能對共和國構成威脅,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共和國要的不是一個戰火不斷的印度,而是一個和平穩定的印度,因為共和國發起印度戰爭的主要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用印度的市場與勞動力解決共和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事實上,印度戰爭還沒結束,共和國就遇到了相似的挑戰。

戰爭後期,西方新聞媒體一再宣稱共和國將肢解印度,並且藉此機會吞併印度的部分地區,比如印度南端的喀拉拉邦(面向印度洋,擁有卡特利特、科欽、特里凡得琅等深水良港),而美國與歐洲當局也一再表示,對共和國的戰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