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洋,只是檢驗潛艇的最大自持力,要不要深入印度洋都沒有關係,在巽他海峽南面海域徘徊,還能儘快返回本土基地。
接到命令後,肖靖波立即宣佈了訊息。
確實是作戰任務,而且共和國海軍的大部隊即將到達。
士氣不再是問題,當兵的都想立功。士兵在戰爭中立下戰功,哪怕是最低的三等功都能為退役後找工作提供很大的幫助;共和國的大部分企業都願意招聘那些紀律嚴明、一絲不芶、有奉獻精神的優秀軍人。軍官在戰爭中立下戰功,對今後的升遷,以及在軍隊中的發展有著更顯著的幫助,至少共和國海軍現役軍官中半數以上都在戰場上立過戰功,那些沒有立過戰功的軍官除非有特殊能力,不然很難得到重用。
有了目的,“蜥鯨”號的行動也更加明確。
7月26日,第一批印度潛艇進入了“蜥鯨”號的“視線”。
讓肖靖波驚訝不已的是,來的竟然是4艘全電動攻擊潛艇。
要知道,印度海軍總共只有12艘全電動攻擊潛艇,其中只有8艘的效能比較先進,最先從美國引進的4艘因為配備的是4級複合蓄電池,水下續航力遠達不到作戰要求,最大潛航速度也只有20節左右,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全電動攻擊潛艇。後面8艘從美國引進的全電動攻擊潛艇配備了8級複合蓄電池,最大水下續航力超過8000海里,最大潛航速度接近30節,基本上與“劍魚”號相當,屬於比較先進的攻擊潛艇。
為了得到這8艘先進潛艇,印度海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肖靖波不是軍情局的特工,只能從其他渠道瞭解情況。按照共和國海軍潛艇部隊裡的傳聞,印度海軍的8艘SSE…2型(美國海軍的編號,SS為潛艇編號,E代表全電動,2為級別序列號)潛艇與配套裝備(主要是重型電動魚雷與潛射反艦導彈)的總採購價格高達280億美元,平均每艘35億美元。顯然,印度海軍是最大的冤大頭。雖然“劍魚”號的造價高達數十億美元,但是“劍魚”號是第一艘全電動潛艇,帶有試驗性質,更重要的是,建造“劍魚”號的時候,8級複合蓄電池的價格高的離譜,而在美國建造SSE…2型潛艇的時候,8級複合蓄電池已經普及,很多高階民用裝置都在採用,價格早就降了下來。共和國向外推銷的相似的全電動攻擊潛艇的價格在80億元左右(約合22億美元),而且還包括了後勤保障裝置與培訓費用。即便德國與法國向外推銷的、效能相近的全電動潛艇的價格也僅為17億歐元(約合24億美元)左右。如果不從美國購買,印度海軍完全可以用280億美元從德國與法國購買12艘全電動攻擊潛艇。也正是如此,外界一直認為,批准該項採購合同的印度國防部與海軍官員肯定拿了美國通用電氣與諾思羅普公司的回扣,不然沒有誰會用如此高昂的價格採購效能不算最先進的潛艇。
更讓肖靖波驚訝的是,4艘印度潛艇的效能並不怎麼樣。
首次接觸的時候,“蜥鯨”號的航速為8節,潛深為440米,海面上的浪高不會超過5米,被動聲納測出的目標距離為220千米、航速為12節、潛深為240米。由此可以大致推斷出,印度潛艇以12節速度潛航時的噪音水平在100分貝左右,即便將航速降低一半,噪音水平也在90分貝以上。顯然,印度潛艇的靜音效能甚至不如“劍魚“號(第二次改進的時候,“劍魚”號換裝了推進系統與所有消聲瓦,噪音水平降低20%以上)。
驚訝歸驚訝,“蜥鯨”號迅速鎖定了4個目標。
雖然隔著220千米,但是隻要肖靖波願意,隨時可以用儲存在垂直髮射系統內的遠端反潛導彈發起攻擊。
肖靖波沒有這麼做,因為命令說得很明確,只需要監視靠近巽他海峽的潛艇。
次日凌晨,又有4艘印度潛艇進入“蜥鯨“號的“視線”。這只是4艘AIP常規潛艇,都是印度在2031年之前從法國購買的“舊貨”。雖然4艘潛艇都以複合蓄電池為潛航能源,但是配備的電池太少,潛航能力非常糟糕,即便以6節的速度潛航,也只能在水下航行2500海里;如果將航速提高到20節,最多隻能潛航300海里。
到了晚上,第三批4艘印度潛艇趕到,仍然是AIP常規潛艇,只不過換成了德國貨。
短短1天之內,來了12艘印度潛艇,情況非同一般。
肖靖波不敢有絲毫大意,就算“蜥鯨”號兇猛無比,能夠一次攻擊6個水下目標,可是身邊有這麼多“敵艇”,總不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