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6部分

在此之前,有兩次與共和國有關、而且空軍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的地區戰爭。

半島戰爭期間,空軍日均物資消耗量高達58000噸;日本戰爭期間,空軍日均物資消耗量更是達到67000噸。因為覆蓋涵蓋整個大規模作戰區間,所以在兩場戰爭的初期、也就是作戰任務最繁重的時候,空軍日均物資消耗量均在10萬噸左右。半島戰爭與日本戰爭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背靠共和國經濟最發達、也是交通最發達的東部與東北地區,物資運送壓力並不大。對印作戰,共和國空軍只能依靠共和國最偏遠、也是交通最不發達的青藏高原與西北地區。

該地區的鐵路只有四條(準確的說是三各,因為新藏鐵路是新咯鐵路的延伸線,通往巴基斯坦的鐵路也是新喀鐵路的延伸線),日均物資運送能力在30萬噸左右,而沿線連線到各空軍基地的公路線的日均物資運送能力僅有5萬噸。因為陸軍與空軍將共同使用鐵路主幹線,陸軍對物資的需求比空軍高得多,所以能夠分配給空軍的運輸能力非常有限,必須在戰爭爆發前完成物資轉運與儲備工作,至少需要在前線機場囤積足以滿足1個月作戰消耗的各類物資。解決辦法不是沒有,只是成本高昂,那就是利用空軍的運輸機向前線機場運送作戰物資。即便共和國空軍裝備的都是全電動運輸機,使用成本遠低於使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的美軍運輸機,大規模空運的成本仍然遠遠超過鐵路與公路。更嚴重的是,運輸機必然擠佔前線機場的作業空間,對作戰行動造成影響。

運輸不便只是後勤保障的一個問題。

在青藏高原與西北地區,以共和國國界線為基準,向後延伸250千米、總共只有7處空軍基地,向後延伸500千米、總共只有32處空軍基地,向後延伸1000千米、總共只有78處空軍基地。500千米範圍內的32處空軍基地中,沒有1座達到甲級標準、也就是能夠長期支援1個戰術航空兵聯隊,只有6處達到了乙級標準、也就是能在短期內支援1個戰術航空兵聯隊,另外26處都只達到丙級標準、也就是僅能支援1個戰術航空兵大隊。由此可以算出,32處基地只能部署44個戰術航空兵大隊,以每個大隊24架戰鬥機計算,總共可以部署1000餘架戰鬥機。因為各基地還要留出部分力量支援支援航空兵,所以按照正常比例,也就是7比3的標準,只能在前沿地區部署大約700架戰鬥機。一場全面戰爭,至少需要投入戰鬥機1500架,前沿部署能力不到正常投入能力的一半!如果將戰術戰鬥機向後部署,也就是在500到1000千米範圍內的46處空軍基地部署800架戰鬥機,則需要投入大約150架加油機為這些戰鬥機提供支援。若按照前沿機場的出動強度計算,部署在內地機場的戰鬥機數量必須超過1200架,因此需要投入至少230架加油機。算上那些能夠臨時改裝成加油機的運輸機,共和國空年總共也只有120架加油機,滿足不了作戰需要。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投入戰略航空兵,減輕戰術航空兵的作戰壓力。

與海軍相比,空軍的麻煩好解決一些。

相對而言,陸軍的問題也一樣,後勤保障跟不上。

按照半島戰爭的作戰投入,12個野戰軍參戰,1天之內就能用掉近10萬噸物資。如果戰況激烈,日均物資消耗量很有可能突破15萬噸。

這麼多物資如果由鐵路運送,需要1000節車皮;如果由公路運輸,需要7500輛20噸級載重卡車;如果由飛機運輸,需要2500架Y…15B或者2000架Y…16A。

與空軍一樣,陸軍也存在基的支援能力不足的問題。前沿基地只能部署3個軍,二線基地最多部署5個軍。三線基地也只能部署7個軍。因為印度的實力遠超過韓國,所以陸軍的總投入肯定比半島戰爭高,15個軍勉強夠用。作為大規模戰爭,不得不考慮預備隊,基地支援能力完全無法滿足戰爭需求。

介紹空軍與陸軍情況的時候,袁晨皓一直在強調後勤保障。在袁晨皓說來,後勤保障簡直就一道邁不過去的門檻。

其實這個問題就算袁晨皓不說出來,王元慶心裡也有數。藏南問題拖了幾十年,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就是因為後勤保障過於艱難。

等袁晨皓介紹完,裴承毅暗自嘆了口氣。

說了半天,袁晨皓忽略了兩個最重要的問題,更忽略了一個本次會議的關鍵問題。

讓他上去介紹情況,不是打擊領導人的信心,而是讓領導人相信,即便條件艱難,共和國軍隊也有能力戰勝強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