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揚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讓第1陸戰師轉向前往舍赫巴,與第二戰鬥單位爭奪這座至關重要的軍事重鎮。二是讓第118裝甲旅或者第5裝甲旅加速回撤,趕在第二戰鬥單位取勝之前到達舍赫巴。
毋庸置疑,兩個選擇都不是理想選擇。
雖然達揚完全不用擔心蘇韋達的敘軍會在第1陸戰師後面發起反擊,但是達揚必須考慮一種可性,那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戰鬥單位派部隊南下騷擾第1陸戰師,鞏固蘇韋達的防禦。真要這樣的話,就算美以聯軍控制住了舍赫巴的局勢,擋住了第二戰鬥單位的正面進攻,因為沒能打下蘇韋達,而失去全部意義。也就是說,第1陸戰師在北上增援舍赫巴的時候,還得繼續圍困蘇韋達,甚至得設法打下蘇韋達。顯然,這完全超過了第1陸戰師的戰鬥力,至少超過了達揚對這支美軍的認識。
讓正面作戰的以軍回撤,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不管是讓第118裝甲旅回撤,還是讓第5步兵旅回撤,都意味著另外一個旅必須頂住第九戰鬥單位的瘋狂進攻,最終很有可能倒在對手暴風驟雨般的彈雨下,成為繼第7裝甲旅之後,第二支犧牲的以軍部隊。因為第7裝甲旅的官兵很有可能返回以色列,最多隻是損失些武器裝備,在美國的大力援助下,以軍並不需要為裝備發愁,所以斷後的那個以軍旅很有可能被第九戰鬥單位全殲,成為第一支全軍覆沒的以軍主力部隊。
事實上,達揚最擔心的還是損失主力部隊。
在他讓第7裝甲旅分散突圍之後,第九戰鬥單位的作戰部隊也在調整部署,之前還在圍攻第7裝甲旅的很多部隊都轉為殺向第118裝甲旅。按照達揚的估計,對方肯定發現了以軍正在分散突圍,知道不可能逮住第7裝甲旅的所有官兵,所以將矛頭對準了還在負隅頑抗的第118裝甲旅。因為第118裝甲旅的實力遠不如第7裝甲旅,而且所在地區的兵力密度太大了,無法以分散突圍的方式保全有生力量,所以第118裝甲旅肯定支撐不了多久,緊接著倒黴的就是第5步兵旅。
有了前面的戰鬥,達揚再也不敢低估對手的戰鬥力。
要知道,第九戰鬥單位的前身是共和國陸軍的頭號王牌部隊,該戰鬥單位在南方戰線上憋了這麼多天,終於獲得了大打出手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殲滅以軍的任何機會,肯定會努力爭取一口氣吃掉3個以軍主力部隊。
當然,以軍也不是沒有希望。
不管怎麼說,第九戰鬥單位的戰鬥旅只有幾千兵力,而且分得很散,很難迅速在某個方向上集中起優勢兵力。如果第118裝甲旅與第5步兵旅能夠一同行動,就能相互支援與相互掩護,突破對手的包圍圈。
按照達揚的估計,只要行動及時,2個旅的突圍希望都不小。
問題是,這麼一來的話,達揚就不得不讓美軍第1陸戰師去舍赫巴解圍,把穩住防線的希望寄託在美軍身上。
因為實在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達揚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上午8點30分(以色列那邊是7點30分),達揚主動聯絡了杜奇威,要求獲得第1陸戰師的指揮權。
杜奇威沒有猶豫,當場就聯絡了第1陸戰師的指揮官,讓他聽從達揚的直接指揮。
讓第1陸戰師去舍赫巴解圍,不等於放並攻打蘇韋達。得到杜奇威的支援後,達揚立即讓第118裝甲旅與第5步兵旅向蘇韋達方向突圍。
必須承認,達揚的戰場指揮能力確實非同一般。
作為達揚的對手,蘇勁輝發現美以聯軍開始調動後,首先想到的不是以軍突圍,而是對方要趁此機會吃掉分兩線作戰的第九戰鬥單位與第二戰鬥單位。
站在蘇勁輝的立場上,必須顧慮第1陸戰師的戰鬥力。
雖然陸戰隊是適合在濱海地區作戰的部隊,不太適合在內陸高原作戰,但是在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都執行過內陸作戰任務,在伊朗戰爭期間還擔負起了很多重要任務,所以不能拿陸戰隊的標準去衡量美軍陸戰隊。更重要的是,美軍陸戰度一向重視獨立作戰能力,編制比同級別的陸軍部隊大得多,一個陸戰師的官兵人數在2萬人以上,還能根據實際情況擴編。若按照兵力計算,第1陸戰師相當於4個以軍旅,即便除去非戰鬥單位,第1陸戰師的戰鬥力也相當於2到3個以軍旅。
面對一支如此強大的部隊,蘇勁輝不得不有所顧慮。
在他看來,第1陸戰師只需要用一個團(美軍陸戰隊採用的是師…團編制體系,而不是師…旅編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