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騎八百人向南突圍,據守茌平縣的馮官屯。僧格林沁雖有馬步萬餘,然對一座小小的村莊也不肯死攻,而是挖溝引水浸灌。馮官屯成了一片澤國,水深二尺至五尺不等。

至5月31日,僧格林沁誘捕了李開芳,北伐軍全軍覆沒。咸豐帝聞此喜訊,頒賜恩賞大得驚人,居然讓僧格林沁以親王“世襲罔替”。按清代制度,皇帝之子可封親王,而親王以下的子孫,一般都要降襲,如親王之子降襲郡王,郡王之子降襲貝勒,貝勒之子降封貝子,貝子之子降封鎮國公……這種制度是吸取了明朝封王過多的教訓,避免數百年後親王遍佈天下的局面。因此,清朝的親王是不多的,因而顯得極尊貴。但是,這種降襲制度也有例外。咸豐帝的曾祖父乾隆帝規定,清初開國定基的八位王爺,即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後改號莊親王)、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的子孫可有一人“世襲罔替”,即不必降爵而按原爵襲封。此八人,即民間俗稱的八位“鐵帽子王”。除此之外,乾隆帝僅特批一人,那是康熙帝第十三子、雍正帝的弟弟、乾隆帝的叔叔怡親王胤祥,他因輔佐雍正帝有功,被乾隆帝列入“世襲罔替”之類。僧格林沁以蒙古貴族進封親王,已屬特恩,此次再獲“世襲罔替”的破格待遇,反映出來的是咸豐帝對時局的估計:僧格林沁擊滅北伐軍之功,有如再造大清王朝。

1855年6月23日,紫禁城內乾清宮前熱鬧非凡,鹵簿儀仗全設,咸豐帝為此次勝利舉行盛大的慶典。惠親王綿愉、博爾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率領出徵將弁擺隊排列,在禮樂聲中向咸豐帝恭交“奉命大將軍”印信和參贊大臣關防,恭交銳健刀和訥庫尼索光刀。鐘鳴罄響,一切如儀。可是,若要細究清代制度,此一凱旋慶典當在大獲全勝後才可舉行。當此南方軍務吃緊之際,咸豐帝卻展開了一招一式皆如祖制的儀式,難道是強作精神自我打氣?當日頒下的諭旨僅稱“現在北省軍務告蕆,河北一律肅清”。那麼,黃河以南呢?咸豐帝就不再顧及了? 乾清宮前的慶功儀式,向我們述說了什麼?無論以當時的戰況和後來的作用來看,北伐作為太平天國的偏師,不能視作至關重要的行動,或者說,撲滅北伐軍距撲滅整個太平天國的火焰,還十分遙遠。而我在這裡連篇累牘地介紹,忽略了更為重要的西征和天京周圍的戰事,那只是跟著咸豐帝的視野轉;他此時只看重鎮壓北伐一路,將其作為工作重點或中心,在兵力、軍費、調將等項上採取了傾斜政策;至於其他戰場上的戰事,他似乎已經放鬆了,甚至有點放任了。

第七章 “造反”、“造反”(4)

從《清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出,自1854年之後,咸豐帝對前線的戰事(北伐一路除外)不再充滿信心了,顯得有些厭倦。他想不出辦法,找不到能臣,放著一個曾國藩還不敢重用。雖說每日依舊勤奮地披閱軍報,但下達的諭旨多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公式化文章,一看便知軍機處例行公事,所作的硃批只是痛罵加催勝,看不到先前在命將、調兵、戰略乃至戰術上的果敢的大動作。看來在他挖空心思策劃的計謀一一破產之後,已經認識到力不從心。他不再細心制定新的作戰方略,而是將之下放到前方統兵大員。

好在湘軍和厘金已經創辦,兵與餉的難題開始緩解。聰明的六弟恭親王奕訢,在北京危急時參與組織防禦,不久入軍機,為首席軍機大臣,也為他分擔了不少政務。對於前方的統兵大員,他時常以殺頭相威嚇,但此類話說多了說久了,效果也越來越不顯。要是真的將這幫將軍都殺了,朕又到何處去找別人替代他們?於是,前方的將帥們也看出這是虛張聲勢,聽任咸豐帝一道道催命般索討勝利的嚴旨,自行作主,自行其事,只是在奏摺上大耍筆頭子功夫。下級員弁,更是無功無志無求。

南京城下江南大營的兵勇,離家已久,也娶了當地的民婦,過起養兒賭錢做買賣的和平生活。與北方的勝利相反,長江流域出現了軍事危局。湘軍攻九江不克,反在湖口大敗,曾國藩尋死不成。太平軍隨即進擊湖北,攻佔省城武昌。咸豐帝調僧格林沁所部大將、鎮壓北伐軍立有戰功的察哈爾都統西凌阿為欽差大臣,率得勝之師前往湖北。哪知西凌阿開戰不利,在德安一役中幾乎全軍覆沒。

四個月後,咸豐帝只能換將,以湖廣總督官文為欽差大臣,主持湖北軍務。官文好財好色,無才無德,靠的是署理湖北巡撫胡林翼所部湘軍。咸豐帝十分明白,對此頗有心計,就是不將全部權柄授予湘軍,堅持在胡林翼頭上加了一蓋子。如此用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