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處橫樑走向對面樓的危險鏡頭時,他頓感吃力。事後卻責怪這是李婷宜不飲紅酒以致不夠窈窕的緣故,眾皆莞爾。

成龍以他個人的勤奮和操守,成功地進軍好萊塢。在1997年的歲末年初,成龍在好萊塢的中國劇院外的水泥地上,印上了自己的“三印”:腳印、手印和鼻印及簽名。只有國際公認的影星才能獲准有此“行動”。

1997年中,成龍再度成為美國影劇權威月刊《好萊塢報道》的封面人物,該雜誌在封面上以《向成龍致敬》的大字標題為主題,破天荒用16頁篇幅專文介紹成龍,顯示了好萊塢對這位東方巨星的認同和尊重。

1996至1997年間,香港排片表中西片一枝獨秀。成龍在祝酒時便振奮激昂地表示,他的《一個好人》願意與西片競爭,為華語片爭一席天地。在華語片全面不景氣的情勢下,似乎只有成龍有此膽略和實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救市。

甚至一年後,香港資深導演張徹在《明報》發表文章,認為要拯救香港電影業,惟有大製作才能擔此重任。而環顧華人影界,在香港和東南亞市場有號召力,既可以進軍美國市場,又可以把握中國內地市場的最佳人選無疑只有成龍。

他說,香港電影的一個普遍趨勢是低成本製作,這樣不能“救市”,只能救老闆的腰包,只會使香港電影業的市場愈來愈萎縮。這部假定的大製作是《成吉思汗》,這是一位中國各民族歷史上在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偉人。如果成龍願意出演,他將親自給故事撰寫大綱。

事實上,《一個好人》與其此前的幾部大片一樣,又一次成為票房冠軍,再次贏了個大滿貫。

1997年,成龍要過43歲生日。不惑的成龍開始尋找家的感覺。拼拼殺殺了20多年的成龍在傳媒面前再也不諱言他背後的女人林鳳嬌,以及和他一樣長著可愛的大鼻子的兒子陳祖明。

1997年,成龍要做好人。

然而,成龍卻被香港傳媒稱作“一個悲哀的好人”。

香港娛樂媒介評論成龍近年來拍攝的電影作品尤其是新片《一個好人》,猶如“倒模”一般,雖故事情節不同,其表演卻脫不掉拼拼殺殺加搞笑等噱頭。成龍在每部影片中雖表演得很賣力,演技卻難有新的突破。

對成龍的議論起於香港亞洲電視臺1月27日對成龍的一次現場採訪。在這次採訪中,成龍在談到對兒子的期望時說:“……我中文唔(不)識,英文又唔(不)識……我只希望他長大後能學得好好的中文和學得好好的英文。”對成龍這一番對下一代所求竟然簡單得近乎卑微的訴說,媒介大發感慨,認為世上識字水平似成龍者甚多,偏偏就成龍在事業、生活上是成功者,而成龍又是一位對事業認真負責者,希望跟著自己的電影走遍世界,卻苦於眼界越廣,越覺自己學識不足。這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限制了這個以勤奮譽滿影界的大明星,害得他無法逾越自己,更無法逾越自己的已得成就。

對成龍的這一悲哀,一些媒介認為影迷和觀眾也難辭其咎。因為這些影迷和觀眾寧願20年看成龍的影片中每次遇劫都必然張目結舌的慣常搞笑表情,也不給他機會推陳出新。

多年前他出演《龍的心》時,為扮演好照顧弱智哥哥的弟弟一角,做出的心力交瘁的演繹就十分傳神,可惜觀眾不領情,卻硬要看成龍打架打得兩眼翻白才覺得值票價。

這幾年來,隨著他電影作品的增多,成龍希望自己能擺脫舊窠臼,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對廣大迷戀自己的影迷和觀眾,他又要顧及自己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可惜他的文化素質制約了他創出一條事業、觀眾兩全的表演路子。有關評論指出從這一點上來說,成龍確是一個悲哀的好人。

那麼,成龍又如何看待和對待這種悲哀呢?

成龍一直在努力。

第五十七回 棄武向文改戲路 意欲聯手張藝謀

1997年初,成龍委派自己的一位製片,從香港到北京與張藝謀會晤,表示要請張藝謀導演,合作拍一部上檔次的影片。

成龍希望就這次與張藝謀合作的機會,改變一下自己的戲路。

張藝謀認為成龍是一位很好的演員,很聰明,銀幕形象很健康,人也很真誠,尤其是近來在好萊塢風頭正勁,具有國際票房號召力。所以他很願意與成龍合作一把。

張藝謀一直對優秀的娛樂片情有獨鍾。他說,真正的好娛樂片,是很有分量的,而這樣的電影,國際上一年也就有一兩部;迄今為止,華人還沒拍出一部真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