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這麼多出來,美國製作只拍幾天,而我們拍了幾十天。”
原版的《飛龍再生》直接使用英文對白,如果不知道背景,或許你將很難察覺它與成龍的好萊塢製作諸如《尖峰時刻》、《上海正午》有什麼區別。但或許正因如此,它在美國安排的上映影院達3000家以上。哥倫比亞更不惜投下5000萬美元重本,在全球大力宣傳此片。“我們得到的是廣泛的公映,這絕對是好萊塢主流電影的一種做法。”製片方英皇多媒體集團的行政總裁張承襄力不無自豪。
即便是拿動作特長去拼海外市場,張承襄力也認為其實仍然存在風險,因為動作與動作也不盡相同。“比如當初《臥虎藏龍》就是蠻大的一個冒險,當然它成功了,可是你真的不知道外國的觀眾對這種武俠片有什麼反應。”《臥》片在美國也先是小規模放映,得到很好反響之後才有越來越多影院加入。而成龍電影獨具優勢,西方觀眾喜歡他,因為他的表演平易近人,他的動作看起來像是任何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我的看法是,《臥虎藏龍》是藝術,不單是動作,可能動作以外還有一些意境的東西。以我的瞭解其實外國的觀眾對吊來吊去、飛來飛去那種所謂動作,興趣沒有那麼大。所以他們喜歡看成龍是因為他那種很真實和更實際的打法。”
香港電影的動作特長被好萊塢“拿來”,已經有了多年的歷史,《飛龍再生》很有些“與其被你拿去包裝,不如我們自己做大”的意思。“如果問成龍,他會告訴你,他都不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