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系的利益凌駕於集團整體利益之上,不惜犧牲集團的利益以換取少數人的利益,歷史上很多有前途的集團都是這樣走向覆滅的。
田豐建議袁紹抓住機會南下,這雖然是一個高明的謀略,但沒有得到其他人的支援,袁紹又以兒子有病為藉口把田豐的建議擱置了。田豐很生氣,他用手杖敲著地說:“這麼好的機會,卻因為小兒子生病而失去了,真可惜呀!”
上面是《三國志》的記載,在其它史書中還有完全不同的描述。
《獻帝紀》一書稱,袁紹很快發起了向南面的進攻,在出師前袁紹集團內部還進行了一次激烈討論。袁紹的主要謀士旗幟鮮明地分成了鷹派與鴿派兩個陣營,鴿派的首領正是上面積極請戰的田豐。
《獻帝紀》稱沮授和田豐都反對袁紹出兵,他們認為連年征戰,百姓已經苦不堪言,現在應該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可以用三年時間而不是妄圖透過一場戰爭來打垮敵人(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他們的看法遭到鷹派代表人物審配、郭圖等人的反對,鷹派認為現在正是最佳的戰略機遇,機會稍縱即逝,不能慢慢拖著,應該一舉擊敗曹操,否則等曹操勢力更加壯大收拾他就難了。
沮授反駁道:“救亂誅暴是義兵,恃眾憑強是驕兵,驕傲的軍隊最先失敗。曹操迎奉天子,定都許縣,現在率兵攻打他是為不義。曹操推行法令,訓練軍隊,情況跟公孫瓚完全不一樣。現在發動沒有理由的戰爭,而放棄最安全可靠的策略,我真感到擔心。”
沮授搬出了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論題,其實扯得有點遠了,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在現實局面下卻顯得蒼白空洞。沮授和田豐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代表的是冀州本土人士普遍的觀點,本土派都不希望打,就像當年兗州人不支援曹操打徐州一樣。而審配、郭圖這些外來戶普遍贊成打,他們心裡默唸的就是打回老家去。
袁紹也是一個外來戶,他傾向於鷹派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公孫瓚滅亡後,他心裡統一天下的想法越來越強烈,甚至有點等不及了。
袁紹接受了鷹派的建議,不僅迅速組成了南下兵團,向黃河一帶開進,而且還做了很多戰爭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連續派出多路使者,拉攏同盟軍。
袁紹拉攏的重點物件是張繡、劉表和孫策,他想建立一個統一戰線,給曹操搞出一個包圍圈。
袁紹的這個戰略雖然不能說一點成效都沒有,但基本上都失敗了。
袁紹派往南陽郡的使者最先到達,他們見到了張繡,陳述了袁紹的主張。袁紹深知賈詡在張繡面前的分量,所以專門給賈詡寫了信,派使者暗中去做賈詡的工作(袁紹遣人招繡,並與賈詡書結援)。
張繡看到袁曹大戰一觸即發的形勢,也許他想都不用想就會站在袁紹這一邊,因為他與曹操之間是敵人,且曹操也視他為不共戴天的敵人。袁紹的使者說明來意,張繡當場就準備答應。這時,賈詡說話了。
賈詡當著張繡的面對袁紹的使者說:“請回去轉告袁本初,兄弟尚不能相容,又怎麼能容天下人呢?”
張繡聞言大吃一驚,問賈詡說:“這話怎麼說呀!”
打發走袁紹的使者,張繡問賈詡:“既然這樣了,下一步該怎麼辦?”
賈詡說:“不如投降曹操。”
張繡又吃了一驚,說:“袁紹強大曹操弱小,我們又與曹操互為敵人,怎麼能歸順他呢?”
賈詡說出了其中的理由。他說:“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這是第一條理由;袁紹強大,我們弱小,在這種情況下歸順他,必然不會重視我們,曹操弱小,得到我們必然欣喜,這是第二條理由;有霸王之志的人,肯定會把個人恩怨放在一邊,而讓普天之下都知道他的寬容,這是第三條理由。希望將軍不要再遲疑!”
經過賈詡一分析,張繡認為也有道理,於是率所部投降了曹操。
張繡投降曹操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曹操只有如賈詡分析的那樣,是一個胸懷遠大志向、把個人恩怨拋於腦後的人,他對這項決定才不會後悔。張繡投降袁紹,基本上不用擔什麼風險,而投降曹操,則面臨著生死考驗。
所幸的是,一向料事如神的賈詡在這個重大問題上依舊保持了他的一貫正確,曹操聽說張繡投降自己,驚訝之餘,頓時感到欣喜若狂。
這時候,曹操已經移師到官渡前線,張繡攜賈詡到前線面見曹操,曹操拉著張繡的手不放,這個人曾經差點要了他的命,而且還欠他一個兒子、一個侄子加一員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