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因為讓梨而聞名,成為那個時代小朋友們學習的楷模。長大以後,靈帝劉宏的老師、時任司徒的楊賜徵辟他,從此步入仕途。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秉政,孔融因為不與之合作,惹得董卓很不高興,但鑑於他是孔子的後人,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只是貶為議郎。當時青州刺史部北海國一帶黃巾軍很盛,董卓成心想為難孔融一下,任命他當北海國相,去打黃巾軍,所以孔融以後又被稱為“孔北海”。
孔融是個文人,但不是朱儁、盧植那樣的文武全才,打仗實在很外行。他在北海國受到黃巾軍管亥部的攻擊,以至於“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最後他派手下將領太史慈向鄰近的平原郡太守劉備求援,才化解危機。
孔融與公孫瓚、劉備、陶謙親近,因而屬於袁紹、曹操的敵對陣營。他在北海國待不下去,一度跑到陶謙那裡避難。陶謙死時,孔融正在徐州,當時勸劉備接任徐州牧最積極的就是他。劉備主政徐州後,孔融又回到青州,劉備給他任了個青州刺史。此時袁紹派長子袁譚接替臧洪出任青州刺史,與公孫瓚搶地盤,孔融成為袁譚攻擊的目標。
從建安元年開始,袁譚率兵進攻孔融,從春天一直打到夏天,孔融手下只剩下了幾百人,這位老兄仍然支個几案在那兒讀書,談笑如常(憑几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城池被攻破,孔融的妻子兒女全部被俘,他自己突圍逃走。
孔融本可以去找老朋友劉備,但那一陣子劉備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正被呂布算計得四處流浪,領著一幫子人差點到東海里當漁民。
孔融成了無家可歸的人,正在這時,聽說朝廷徵召他,自然顧不上客套一下,趕緊跑到許縣來,被任命為建設部部長(將作大匠)。
孔融到了許縣,不僅有了新工作,而且有了新的家庭。孔融逃出來的時候老婆孩子都丟在了袁譚那邊。十二年後孔融被殺時,他的兒子九歲、女兒七歲,按年齡推算應該都是在許縣出生的。
孔融這個人,總覺得別人都不如自己(自以當時豪俊皆不能及),其實是個志大才疏之輩,說到底,一是名門之後這頂帽子害了他,二是成名太早。曹操接納孔融,孔融應該領情,不僅因為曹操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給了他一條出路,而且因為曹操接納孔融也是冒了一定風險的。此前,孔融跟袁譚刀兵相見,是袁紹的敵人,曹操作為袁紹陣營裡的人,應該把孔融抓起來送到冀州才對,現在卻讓他當部長,孔融確實應該感激曹操。
孔融似乎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開始他跟曹操合作得很好,在朝廷審議恢復肉刑以及是否操辦已故太傅馬日喪事等問題上積極發表意見,工作態度相當認真。
孔融還向曹操推薦了不少人才,著名的有謝該、盛憲和禰衡。
謝該是當世名儒,善治《左傳》,孔融以賢士上書推舉,謝該被獻帝拜為議郎。盛憲曾經當過吳郡太守,後來因病去官,孔融與他關係很好。當時孫策佔有江東,接連誅殺江東英豪,孔融害怕盛憲遇害,就給曹操寫信大力推薦,曹操看在孔融的面子上,徵盛憲為騎都尉,但是任命書還沒有送到,盛憲就被殺了。
相比較而言,孔融推薦的禰衡在當時名氣更大,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
禰衡字正平,平原郡般縣(今山東臨邑)人。他少年時代就很有才,能言善辯,但他剛強高傲,不太懂得待人接物,屬於憤青加愣頭青,此前一直避亂於荊州。
朝廷遷到許縣時禰衡二十四歲,他聽說這裡有機會,就跑到許縣來遊歷。當時來許縣報效朝廷的人很多,可禰衡架子大,不肯主動去應聘,老想有人哭著喊著來請自己,結果自然沒人理他。開始他懷裡揣著一張名片(陰懷一刺),但好長時間過去了也沒有機會拿出來用用,以至於名片上的字跡都模糊不清了。
當時司馬朗、陳群等人很出名,有人就勸禰衡,何不找找他們,禰衡十分不屑,他認為司馬朗、陳群頂多是個飯店裡跑堂的小夥計(沽酒兒),甚至荀他都看不上,認為他只不過是個專門哭喪弔孝的人。
只有孔融和楊修兩個人禰衡勉強看得上,稱他們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看來這小子狂得夠可以,雖然也算是個人才,但有一個超級壞脾氣,傲慢而怪誕,還動不動罵人。
就是這樣一個人,孔融推崇備至,他向曹操積極推薦禰衡,把禰衡吹得一塌糊塗,拿孔融自己的話說,簡直就是“顏回不死”。禰衡也吹捧孔融,稱他為“仲尼復生”。
孔融說得多了,曹操還真有點好奇,想見見這個人。可誰知禰衡還端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