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受驚一場,被放出來後,他看到漢室衰微,許縣都是曹氏的天下,於是對外稱自己腳有病(腳攣),十多年裡不再出門,避免惹禍。
【五、突破安眾防線】
建安二年(197年)九月,曹操東征袁術之戰收效不錯,斬殺了袁術手下的橋蕤等四將,鞏固了東部的汝南郡、陳國、梁國等勢力範圍。這一仗沒有怎麼大打,曹操也無心繼續擴大戰果,他下令迅速回師許縣,準備南征張繡。
十一月,曹操率軍出發,首先抵達南陽郡最北邊的葉縣,與駐守在這裡的曹洪會合。如果曹操再不來,曹洪可能真守不住了:張繡的部隊以涼州軍為老底子,戰鬥力很強,劉表又派鄧濟等人支援張繡,南陽郡呈現一邊倒的態勢。
曹操首先進軍湖陽,那裡有劉表的人馬駐守,曹軍攻克湖陽,生擒了劉表的部將鄧濟。之後,曹軍轉攻舞陰,將其攻克。
在肅清了宛縣這些外圍後,曹操率軍攻打張繡的大本營宛縣,進軍到水河畔。這裡是曹操的傷心之地,去年,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心愛的部領典韋都戰死在這裡。
根據《魏書》記載,曹操在水河畔舉行儀式,祭奠陣亡將士。曹操親自參加祭奠,欷流涕,將士們都深受感動。
但是,建安二年末的這次軍事行動卻突然中斷了一段時間。曹軍在宛縣一帶過的年,之後又回師許縣,沒有記載顯示是張繡、劉表聯軍打退了曹軍的進攻,曹軍是自己撤回去的。
還有一種可能,曹軍沒有回師,僅是曹操帶少數人回到了許縣。曹操離開主力回到後方,一定是有重大事情需要處理,但具體何事不得而知。後一種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曹操在許縣僅停留了一個多月,就又回到了南陽郡前線,這次他還帶上荀攸一同前往。根據《三國志荀攸傳》記載,荀攸勸曹操暫時不要在南面用兵,荀攸說:“張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而張繡只是一股遊軍,處處要仰仗劉表的接濟,劉表一旦不給他提供資助,二人勢必分離。不如暫時緩兵,讓他們自動分開(可誘而致也);如果我們攻得急,劉表對張繡肯定不能不管,要全力相救。”
事後證明,荀攸的這個分析是有遠見的,但曹操考慮到南面的事不能拖下去,必須儘快解決,好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從而騰出手來對付東面的呂布和劉備。所以他沒有采納荀攸的建議,繼續進兵。
在曹軍的強大攻勢下,張繡的主力離開宛縣南撤,退到距宛縣一百多里外的穰縣(今河南鄧縣附近)。曹軍進攻穰縣,與張繡軍展開激戰,張繡頂不住,急忙向劉表求援。
果然如荀攸分析的那樣,張繡之於劉表,就是一面堅固的盾牌,張繡在前面頂不住,劉表不能不管。劉表派兵馳援張繡,史書沒有確切記載劉表派了多少人馬前來,但這次他一定動了老本,因為他派來的人不僅有馳援穰縣的,還悄悄分出一支人馬佔領了一個戰略要地,要給曹軍來個前後夾擊,讓曹軍有去無回。
這個地方名叫安眾,接下來將讓曹軍大吃苦頭。
穰縣城裡的張繡迎來了劉表的援軍,士氣大振,曹操攻城遇阻。張繡在城裡作著長期守城的準備,但他突然接到了報告,說曹軍主動撤退了。張繡有些不解,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曹軍仍然佔有優勢,何以無緣無故撤退呢?張繡害怕曹操使詐,下令先不要貿然去追。
曹軍撤得很快,一路向北而去,張繡看看不像有詐,於是大膽追了上去。張繡有所不知,曹操下令回師並非使計,而是真的,因為許縣大後方出了問題。根據《獻帝春秋》記載,聽說曹軍主力南下,田豐勸袁紹趁機襲擊許縣,將獻帝搶到自己這裡來。袁紹手下有人叛逃到曹營,提供了上述情報。曹操接報後,認為事關重大,絲毫不敢遲疑,即刻揮師北撤。這件事很蹊蹺,史書記載也十分簡單。可以猜測的是,要麼田豐真有此議,袁紹確實準備發兵襲取許縣;要麼是袁紹造的謠,目的是不讓曹操太順手;還有一種可能,是賈詡的計策,為了解穰縣之圍,故意製造謠言,給曹操提供了假情報。
不過,曹操在做出回師決定時,一定是有充分依據的,如果這樣看,第一種可能性應該最大。
曹軍要回師許縣,最快速的推進方式是走南方大道。走這條道就好比上了高速公路,直線距離最短,路也最平坦寬闊。
東漢的南方大道跟東方大道、東北方大道一樣,是全國交通網裡的骨幹線路,它起自洛陽,連結魯陽、宛縣、穰縣、襄陽以及南郡的治所江陵(今湖北江陵)、武陵郡的治所漢壽(今湖南常德)。
曹操現在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