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一年他虛歲整三十歲。

都尉次於中郎將,中郎將次於各種名號的將軍。如果把中郎將理解為準將,都尉就是校級軍官。

東漢叫都尉、校尉的實在很多,前面已經出現過的有北軍五營的校尉,還有司隸校尉、城門校尉、洛陽北部尉等。這些職務,除了司隸校尉更偏向於行政職務外,其它的都可以視為軍隊或警察部隊裡的校官或尉官。

具體說來還有些不同,縣下面的都尉,如曹操曾經擔任過的洛陽北部尉,估計應該是個上尉;而北軍五營的校尉,則相當於上校。現在曹操將要履職的騎都尉,不是常規編制序列,下面有大約五千人,可以理解為大校。這個職務如果再上一級,就該是中郎將或雜號將軍了。所以,曹操擔任的這個新職務,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中央直屬騎兵獨立師大校師長。

說到這裡,必須談談東漢的軍制問題了。

讀漢魏歷史,無論正史還是演義,往往感到其長於敘事或議論,而短於對歷史細節的關照。比如,歷史人物的出生時間,除了零星地夾雜在敘事之中外,大部分只能靠前後推理,實在推不出來的,後面寫史的人只好用“?”來代替。所以,翻開歷史人物傳記,到處是這個符號。

歷史細節的不足也表現在軍隊編制問題上,無論正史還是野史,要麼簡單化,要麼模糊化,一般只說某某人帶著幾百、幾千或幾萬人到某某地方跟某某打,而那個某某又是帶著多少多少人,很少談及雙方部隊的內部組織結構。軍職裡除了上面講過的各類名號繁多的將軍外,其下的各級建制要麼不詳細,要麼很混亂,讓人讀得一頭霧水。

其實,東漢的軍隊編制是很系統化、規範化的。其基本單位是軍、營、部、曲、屯、隊、什、伍,類似於現代軍隊的軍、師、旅、團、營、連、排、班,但編伍方法和人數略有不同。

從下往上說:伍即五個人的戰鬥小組,是最基層的戰鬥單位,主官為伍長;二五為一什,主官為什長;二什為一隊,主官為隊率;二隊為一屯,主官為屯長;五屯為一曲,主官為軍侯。這樣算下來,每曲的人數是五百人。

再往上,二曲編為一部,主官為軍司馬或別部司馬(假司馬、軍假司馬為其副職),是一千人;五隊編為一營,是五千人,主官為都尉或校尉;二營為一軍,人數為一萬人,主官一般為校尉或各類將軍。

這種編制方法,從秦到魏大體上沒有變化,不過寫史的往往是文人,對軍事要麼不重視要麼不在行,於是留下來的史料中,一涉及這些方面讀起來就比較費勁。

比如,曹操的這個新職務騎都尉,手下是五千人,如果按照正規的編制,應該是一營(不是現在的營),營是軍以下、部以上的編制,這個營下面應該有五個部,約相當於五個團。

曹操自光和二年(179年)擔任議郎到現在已經六年了。這段時間,除了偶爾上書之外,曹操沒有更多的活動。後來,曹操連上書的事也很少做了,從來沒有涉足軍事的曹操,怎以會突然被委以如此重任呢?

對曹操而言,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人生轉折。但是,所有的史料都沒有記錄或探究過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只好猜測。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曹操喜歡軍事,並且有了點名聲。曹操不好讀死書,好讀雜書,尤其是法家、兵家的著作。近幾年,他酷愛一本叫《孫子兵法》的書,而且學有所得。他經常會與朋友們討論相關問題。皇甫嵩擔任北地郡太守前的職務恰巧是議郎,盧植也擔任過議郎,如果曹操與他們剛好在一塊兒共過事,他們應該比較熟悉,對於這個個子不高、但卻幹練果敢的青年,皇甫嵩或者盧植沒準有過深刻的印象。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張奐、張溫等人的影響。張奐、張溫可以算作上一輩的軍事統帥,曹騰與他們的關係已如前述。這兩個人在軍界威望很深,並且仍然活躍于軍界,雖然因為邊境戰事脫不開身,沒有出現在清剿黃巾軍的序列裡,但在軍事方面無疑保持著重要的發言權。如果曹操事先得到訊息並求助於他們,他們的建議應該在靈帝的決策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根本找不到合適的人。這個原因看來荒謬,但也確實存在,帝國的教育體系雖然發達,但培養的都是文人,武將基本上靠自學成才,或者像張奐、盧植那樣棄文從武。由於教育結構的失衡,造成軍事人才的匱乏,到了需要的時候,還真找不到合適的人。

而且打仗不是好玩的事,現在面對的是來勢兇猛的黃巾軍,帶兵打仗、衝鋒陷陣、馬革裹屍,好多人還沒有做好思想準備